所在位置: 首页>  党史书廊>  党史故事

吕振羽

2021-09-06

吕振羽,本名典福,学名振羽,1901年2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县溪田村(今属邵阳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曾用振虞、晨光、震宇、正于、曾与、一清、柳岗等笔名和化名。

吕振羽的曾祖父吕纪是佃农,租种几亩农田,受尽盘剥欺压,加入太平天国起义军赖文光部,因战功显赫升为大旗官。太平天国失败后,突围回乡。其祖父吕德良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渐渐置买田地、房产,成为自耕农。吕振羽小时,时常随祖父一起劳动,打柴、放牛。吕振羽的父亲读书未能成名,在村里开馆教儿童读书,过着半耕半读生活。少年时代的吕振羽,就随父就读。

吕振羽12岁时,父亲送他到田心村玉公山坊,吕金翅那里读书。一次,老师以“咏榴花”为题,令吕振羽作诗,振羽写了一首五绝:“门内榴花树,花开血样红,何时成硕果,此日莫摇风”。受到老师的赞赏。1915年,在其族兄吕新民影响下,吕振羽进入新式学堂武东中学读预科,开始接触新学。次年,考入武冈县立中学第一班。在这里,吕振羽受国文教师萧石城的影响,敬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改革志士,并以救国为已任。他在一次作文中写道:“如国家危亡,当拜谢祖宗,舍身以赴,告黄帝轩辕于地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消息传到武冈,吕振羽等人联络集合3000多人举行游行示威,发传单,贴标语,呼口号,查抄日货。同年秋,组织全县学生联合会,吕振羽任会长。

1920年,吕振羽中学毕业。这时,他产生实业救国思想,认为工业发达,国家富强,列强就不敢欺侮了。1922年,考入长沙湖南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在工专就读期间,他眼见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军阀连年混战,根本没有振兴工业的条件。洋人、军阀豪绅当权的制度不除掉,工业即使发展了,也只能供他们享用,不能解救人民。于是他工业救国的信仰发生动摇。当时,长沙流行无政府主义,受其影响,他联络本校家在武冈县东部四区的同学,组成“东四区学会”,想在东四区建立一个没有统治者,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人人饱暖的“极乐园”,并进而改造武冈县、湖南省、中国和世界。但他们的这一设想刚一提出,就受到反动当局的仇视。1923年除夕,吕振羽得到团防局要来逮捕他的消息,连夜逃回长沙。无政府主义的幻影又告破灭。

在吕振羽开始探索救国之路的时候,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湘区党委已在长沙建立,并积极在工人、学生中开展工作。在学生运动中,吕振羽结识了省学联领导人、中共党员夏明翰。夏听了吕振羽在寻求救国道路上的苦闷、彷徨后,建议吕去听李达在湖南大学法商学院讲的“新社会学”,从此吕振羽与李达结下了师生之缘。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社会学”实际上是讲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这对吕振羽影响很大。1925年5月,吕振羽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工专与其他几所学校一起并为湖南大学,吕振羽又成了湖南大学的学生。其后,北伐军挺进湖南。此间,他经湖南大学共青团组织决定,加入国民党,并被任命为湖大工科国民党区分部常委。1926年夏,吕振羽在湖大毕业。

同年7月12日,北伐军进占长沙,吕振羽立即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先后担任过中尉秘书、上尉干事、宣传科长,后又代理师政治部主任,转战各地。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吕振羽离开北伐军,从江西、福建、广东辗转到上海,寄居同乡和朋友家中。9月,在朋友帮助下,东渡日本,顶替一个同乡的名额入明治大学研究院学经济。1928年3月,因经济困难,吕振羽回国。

1928年7月,吕振羽到北平,任《村治月刊》编辑,并在民国大学、朝阳大学教经济学和社会学。这年,他对南京政府修约运动进行了研究,6月出版了《中国外交问题》一书,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修约是“换汤不换药”,实际上是承认了列强在中国的权益,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国民党政府的软弱。

在北平,对吕振羽一生有重大意义的是能使他博览群书,特别是阅读了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包括《共产党宣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AB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等等。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比较,渐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入理,开始倾向马克思主义。

1930年1月,吕振羽与中共党员郑侃等创办《新东方》月刊,10月成立东方问题研究会。其宗旨是“站在革命立场,根据社会科学原理及客观事实,以研究东方各种问题,努力实现东方民族的解放,促进世界人类的平等”。1931年下半年,在国民党当局胁迫下,吕振羽脱离东方问题研究会和《新东方》月刊。此间,他撰写了《中国国民经济趋势之推测》、《中国国民经济的三条路线》等论文,力求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去研究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指出“中国资本主义前途无望”,社会主义是必经阶段,但目前条件不够,应该以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九一八”事变后,吕振羽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发表演说,并写出《中日问题批判》一书,于1932年8月出版。该书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帝国主义本质,猛烈抨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政策,不久被国民党中宣部列为禁书,通令查禁。同时,他写成并出版《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上)一书,论述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和“资本社会之灭亡的必然性”,介绍歌颂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表明,吕振羽已由青年爱国者转为马克思主义者。

1933年,吕振羽结识了北平的几位中共地下党员,并积极支持他们的革命活动。在这几位党员被捕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营救他们出狱。同年春,经李达引荐,吕振羽受中国大学之聘,讲授中国经济史、农业经济、计划经济和社会科学概论。是年秋,被晋升为教授。其后,国民党御用学者陶希圣到北京大学讲授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并出版了四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兜售反动的哲学思想。针对这种情况,吕振羽与李达商量后,在中国大学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也取名“中国政治思想史”,与陶希圣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这些课程中,吕振羽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讲授了中国社会发展史和哲学史,给学生们很大影响,一些同学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人们称他为“红色教授”。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吕振羽积极投入到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中。1932年3月,《丰台旬刊》第四期发表了他的《中国革命问题研究》一文,该文从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关系入手,论述了中国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农村仍然是封建经济占优势地位,但已开始资本主义化,中国的民族资本受宗主国的支配。1933年前后,他开始较明确地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迄后,吕振羽开始投身到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这一论战涉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问题广泛而复杂。主要是: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二、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制社会问题;三、秦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史的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的问题。御用的“新生命派”陶希圣等人和任曙、严灵峰、李季等托派歪曲中国社会性质,以反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对此,马克思主义者给予了坚决的反击,吕振羽就是一员冲锋陷阵的战将。他先后写成了《中国社会史纲》的第一分册《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二分册《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分别在1934年、1935年出版。两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考察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出土器物,对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时代和“男系(父系)”时代,殷商时期进入奴隶制社会,西周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并提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已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其中对中国原始社会的系统研究是开辟性的,而西周封建说则是中国史学界首次提出并加以论述。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国民党开始多渠道与中国共产党接触和谈判。同年11月,正在中国大学执教并任共产党外围组织、北平自由职业者大同盟书记的吕振羽接到谌小岑从南京的来信,与之探讨国共谈判问题。吕在向中共北平市委的周小舟汇报后,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委托,前往南京,化名吕一清,与国民党政府铁道部次长曾养甫接触,后周小舟到南京,吕振羽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3月,吕振羽、周小舟第二次到南京时,被告之吕已被批准为正式的共产党员,并告北方局派吕为谈判的正式代表。此后,吕振羽与曾养甫谈判国共双方合作抗日的条件和问题。曾养甫让吕振羽在铁道部任挂名专员,月支车马费200元。1936年6、7月间,周小舟第三次到南京,偕吕振羽与曾养甫秘密谈判,后周小舟回北方局汇报工作,吕振羽继续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吕振羽在成立国防政府,停止进攻苏区,给抗日爱国人民以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释放一切抗日爱国政治犯等问题上,坚持了共产党的原则立场,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不久,谌小岑告诉吕振羽谈判中止,国共谈判由别的渠道进行。

1937年5月,吕振羽在任中国大学教授时撰写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在上海出版。在这部书中,他紧紧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理出了三条线索(统治阶级、没落阶级或阶层、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两大阵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使这本书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开创时期的第一部系统著作。

在南京期间,吕振羽利用谈判余暇继续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将《中国政治思想史》修改定稿,并写了许多文章。他还与翦伯赞经常在一起谈论时局,探讨历史,并利用关系营救被关押的共产党人董维键、红七军团长袁也烈脱险。吕振羽回到北平后日军已占领北平。他经化装才离开北平,得以脱险。

1937年9月,吕振羽按党组织要求,回到长沙。在党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和“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并发表了30多篇政论和时评文章。

1938年,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吕振羽发起、组建了塘田战时讲学院,以覃振为院长,吕为副院长兼党代表。9月15日,讲学院开学,前后招过二期学生,共计200多人。讲学院有党的秘密组织,教师多数为省党工委从抗日团体派来的,开设的课程除国文、数学、外语,还有中山学说、中国革命运动史、抗日民族战争讲座、抗战常识等。吕振羽亲自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等课程,并组织学生深入民众开展抗日工作,培养了一批抗日人才。学员中有40多位共产党员,100多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员。1938年10月,吕振羽与江明(当时叫王时真)结成革命伴侣。

1938年底至1939年初,国民党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教育部长陈立夫致电湖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薛岳,说塘田战时讲学院“捣乱社会秩序,危害三民主义,应严加查办,制乱未萌”。1939年4月,国民党军队将学院包围,强迫解散。此后,吕振羽等人又在油塘举办了两期建党训练班。学员结业后,在金称市、洞口、新宁、绥宁、城步先后建立了5个中共党支部。

1939年9月,周恩来致电湖南省委,让吕振羽速由桂林转重庆。吕即偕夫人江明和女儿若兰兼程赶到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找到李克农。在李的安排下,他们换上军装,辗转来到重庆,见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在周恩来同志安排下,吕振羽在中共南方局担任写作和联络工作,公开职务是复旦大学(在重庆北碚)教授。当时重庆理论战线的斗争很激烈,周恩来对吕说:“调你来重庆就是参加战斗”。

这时理论界的论战主要是针对日本学者的法西斯史学理论进行的。日本侵华前后,日本史学家秋泽修二出版了《东方哲学史》和《中国社会构成》二书,为侵华张目。秋泽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具有“亚细亚的停滞性”,这种停滞性,中国本身无法克服,只有外国的侵略,特别是日本侵华才“给予中国社会之特有的停滞性以最后克服”。为了反击这种侵略学说,吕振羽先后发表了《关于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一书和《中国社会史上的奴隶制度问题》、《亚细亚生产新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等文章,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的奴隶社会问题、封建社会长期性原因、文化思想上继承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对秋泽的侵略理论进行了有力的反击。他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若不是为清朝统治者及欧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入所绞杀,中国社会已开始准备了转入资本主义的条件。”同时,吕振羽还完成了《简明中国通史》的上半部,对青年进行了正确的历史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当时在重庆的革命和进步的史学界人士还有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吴泽、胡绳等,共同与反动史学论战。在重庆时,吕振羽夫妇生活很艰苦,有时连柴米油盐也难以为继,江明有时不得不去捡煤渣、煤核。但他们从不向党组织伸手,并多次谢绝组织的资助。

1941年皖南事变后,重庆形势十分紧张,党组织决定将一些目标较显露的共产党人转移。3月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安排下,吕振羽与江明经桂林、香港、上海转赴苏北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受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代理军长陈毅的欢迎。

9月,苏北根据地反扫荡过后,吕振羽被派到华中局党校,讲授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史、中国哲学史、化名柳岗。当时新四军军部重建不久,党迫切需要培养干部,提高干部素质,学员大部分是部队师、旅、团级干部。吕振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讲授课程,使历史教学为革命战争服务。他学识渊博,理论深湛,作风朴实,平易近人,给同志们和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和学员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夫子”。

1942年3月,刘少奇应中央和毛泽东电召,赴延安参加筹备召开“七大”工作,吕振羽被任命为刘少奇的政治秘书,江明随行。他们经过7个月的时间,万里夜行军,越过了103道封锁线,并参加了山东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和滨海区、沙区、太岳区的反扫荡作战。吕振羽还协助刘少奇完成了沿途代表中央所进行的检查工作,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并处理了减租减息、统一战线和抗日工作中许多复杂的问题。刘少奇一行于1942年12月底,到达延安。当晚,延安举行欢迎会,吕振羽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汇报了自己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情况,受到毛泽东赞赏。此后吕振羽改任刘少奇的学习秘书,同时担任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特别研究员。

1943年3月,国民党掀起反共逆流。先是出版了蒋介石署名的《中国之命运》,宣扬封建法西斯主义,歪曲中国历史。声称“没有中国国民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诬蔑中国共产党是“新式军阀”,搞“割据”,要在两年内消灭中国共产党。继而掀起了马列主义不适合中国,取消中共、取消边区的舆论浪潮。中共中央决定组织反击。刘少奇受命组织理论工作者批叛《中国之命运》,吕振羽亦为其中之一。1943年8月,吕振羽的《国共两党和中国之命运—驳蒋著(中国之命运)》经集体讨论修改后发表于《解放日报》。文章论述了国共两党的历史,特别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抗日以来的历史。指出:“中国之命运的光明面,是寄托在共产党身上的,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人,就与它共同负起了争取中国光明前途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反击和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的反共逆流被遏制。在此期间,吕振羽继续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发表了原始社会到两晋南北朝期间各个时代的专门论述的文章。另外,延安出版社还再版了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决定抽调大批干部进入东北,建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吕振羽的要求下,刘少奇派他们夫妇向东北进发。10月,他们到达中共中央冀热辽分局所在地承德。分局的领导程子华、罗瑞卿等同志留吕振羽在该地工作,分局任命吕振羽为热西地委副书记,后又任命他为冀热辽救济分会副主任,组织灾民救济工作。1946年12月,由于冀热辽形势紧张,分局一部分干部向东北转移。吕振羽、江明又经林东、通辽、白城、齐齐哈尔等地,于1947年1月下旬到达哈尔滨。在这期间,他利用工作空隙,通过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写出了《中国民族简史》的初稿。到哈尔滨后继续赶写,2月脱稿。1948年在哈尔滨出版。该书考证了中国各民族是不断融合的,各少数民族要获得解放,就要团结起来,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这是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民族史的第一部著作。

3月2日,吕振羽夫妇接到刘少奇电报,要他们去湖南敌后工作。二人又整装出发,因战事正紧,直接南下的路不通,他们绕道牡丹江、图们,经朝鲜抵达大连。在等候安排南下期间,吕振羽续写《简明中国通史》。1948年2月,在大连完成了下册的撰写工作,于5月出版。

1948年春末夏初,吕振羽奉东北局电召,去哈尔滨开会。会后被任命为安东省委常委,主管城市工作。1948年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任命吕振羽为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未到任。

1949年7月,安东省、辽南省合并成立的辽东省委,遵照中央指示,派吕振羽等3位同志负责,率5000人的辽东干部大队南下,支援新解放区,途中因江明患病,滞留南昌。8月,奉中南局之命去武汉,曾为武汉大学教师作报告。9月接中央电报,他又回到东北。1949年10月,吕振羽被任命为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同时任旅大区党委委员兼区党委大学部党委书记。

大连大学是1948年10月,以关东工专、关东电器工程专门学校、关东医学院、关东俄语专修学校为基础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3月正式开学。吕振羽到任后,首先抓了正规化管理,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在教学上,提倡“教学统一的民主教学方法”和“课堂外自学为主与小组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并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使教师不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加强科研,提高学术水平。他还派人到上海、香港等地聘请了几十位专家、学者,到大连大学任教。

1950年11月,吕振羽调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为东北地区的文教事业辛勤工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把多年的稿费全部捐献给国家。

1951年8月,他被任命为东北人民大学(即现吉林大学1950年6月迁到长春)校长兼党委书记,江明任长春市委党校副校长兼党组织负责人。

吕振羽接任校长时,东北人民大学还是培养财经政法等专门人才的大学,只有7个系。他到任后,逐步把它建成了东北地区的第一所综合大学,除把原有7个系合并调整为法律系、经济系两系外,又新建了数学系、化学系、中文系、历史系、俄文系。他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大、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请来了一批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如唐敖庆、余瑞璜、吴式枢、蔡镏生、王湘浩等,他们后来成为东北人大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在教学上,吕振羽提出了“理论与实际一致”,培养“知、德、健、美齐备的人材”的方针。在管理上,采取分工合作的集体主义和责任制、逐级责任制和相互保证的联系责任制,使学校工作迅速实现了计划化、科学化。他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不少的优秀成果。到1954年,学校由1952年调整时的两个系发展到8个系,本科生由930人发展到2386人,教职工799人(其中教师327人),理化实验室12个,图书33万册,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

1954年5月,吕振羽积劳成疾,到北京疗养。1955年7月,正式离开校长职位。在此期间,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委员、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兼民族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等职。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中,他持续不断的进行科学研究,将以前的著述分别进行了增订和修订,在一些问题上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并撰写史学论文和做史学讲演。1954年7月,出版了《史学研究论文集》。

1955年9月,受中国科学院委托,吕振羽率我国东方学代表团,出席在莱比锡召开的东方学会议。在此期间,与各国著名史学家交流了学术和友谊,并代表中国代表团作了《六年来新中国的历史科学》的讲演,介绍了新中国史学的发展。会后,访问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各大城市和邦尔大学等院校,并参加了希腊学会议。会后,他在民主德国诊病,确诊为脑下垂体肿瘤,并到苏联治疗。1956年5月回国。同年夏,在北京自购一所四合院居住。

1957年4月,吕振羽参加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视察团来到吉林,视察了工厂、农村,并访问东北人民大学,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8月初,参加中央召开的民族工作会议。会上,周恩来总理高度赞扬了吕振羽的民族史研究。在周恩来鼓励下,他又相继写出一系列民族史、哲学史和史学理论文章。后分别收入《中国民族简史》、《史论集》、《史学研究论文集》,为繁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了新贡献。

1959年,吕振羽被聘为中央党校历史学兼任教授,并任历史教研室顾问,为中央党校学员讲授历史。1961年,吕振羽先后到内蒙访问,到河南殷都考察,并出席辛亥革命50周年学术讨论会,作了《学习历史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讲演。

1962年,吕振羽在中央党校讲授历史,并撰写了大量文章和诗作。11月,赴山东参加孔子学术讨论会,作了题为《孔子学术讨论中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对孔子思想要“批判地吸收其积极因素”的观点。同月中旬,到长沙出席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学术讨论会。会上,李达、吕振羽、吴泽三代师生聚在一起,并都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会后,吕振羽访问了韶山等地,并回邵阳县家乡和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访问。

1963年1月初,他接北京急电,让他速回北京。1月5日,吕振羽与夫人江明由长沙返京。车过保定,吕振羽被秘密拘禁,“隔离反省”。其原因是康生、陈伯达说他有重大历史问题,并由于他在国外学术界的影响和出过国,怀疑他里通外国。在3年多的隔离拘禁期间,他凭着记忆和每日两份报纸,在废报纸的空白处写下了20多万字的《读报随笔》(后定名为《史学评论》),主要是评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史学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内容有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经济史和民族史方面的,有关于农民战争和近代人物评价的,还有史学史、史学理论方面的。此外,还回忆整理了他昔日的诗词,集成十卷《学吟集初草》。1964年元旦,他写的《述怀诗》表达了他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在狱中他要自己“倔强犹欲看锥花”,所要做的事是“近年史事须雕续,往日吟哦待选拔”。

1966年,一场严重的动乱开始,吕振羽又被卷入刘少奇专案的旋涡。1967年1月,他被正式逮捕,关进了秦城监狱的单人牢房。罪状是他参加的“南京谈判,是刘少奇勾结蒋介石消灭红军、取消红色政权的投敌叛卖阴谋。吕振羽是奉刘少奇之命去执行勾结任务的。”在监狱里,他受到连续不断的审讯、逼供,让他“交待”刘少奇的“罪行”。他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自己历史的真实,也要坚持他人的历史真实”。他经常高呼“打倒法西斯!”“打倒陈伯达!”1969年,刘少奇被定为“叛徒、内奸、工贼”后,他默成诗三首,其中有“二十世纪风波寒,三顶帽子绝代冤”之句。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让吕振羽写批判孔子的文章,他断然拒绝,并声称自己历来对孔子是两点论。

1974年,江明获准探监,回来后向中央报告,请求让吕振羽出狱就医。1975年1月,在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批示下,吕振羽被释放。不久,因脑血栓住院。1976年病情加重,导致半身不遂。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刘少奇的沉冤昭雪。此前的11月,吕振羽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当他还不能坐起时,就让江明帮他写出了《少奇同志和南京谈判》、《南京谈判始末》,并与江明修订了《跟随刘少奇同志返回延安》等文章,深情地缅怀少奇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1979年10月1日,在胡耀邦同志过问下,吕振羽参加了国庆宴会。1980年1月,中央为吕振羽彻底平反。

时逢盛世,重获新生,吕振羽虽然半身瘫痪,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进行研究工作。1980年4月,他参加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国史学会理事。他计划要完成中国近、现代史,补续中国哲学史,修订《简明中国通史》,改写《中国民族简史》等。

1980年7月16日,他亲自审订《简明中国通史》,并写“重印序言”。17日凌晨,因心脏病猝发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9岁。

1980年8月9日,吕振羽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王震、乌兰夫等送了花圈,胡耀邦、薄一波等参加了追悼会。

吕振羽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一生著书10余部,约400万字。为“五四”运动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吕振羽逝世后,中央党校的同志根据其1961年在党校理论班第一批讲课的速记稿整理出《中国历史讲稿》,198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吕振羽的最后一部专著。

吕振羽一生俭朴,却十分关心党的教育事业。1986年8月,秉承他的遗愿,他的夫人江明将其生前购买的2.5万余册藏书和在北京的19间住宅全部捐赠给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在当年吕振羽任校长的办公室专辟为“吕振羽藏书纪念室”,并设立了“吕振羽奖学金”。

(刘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