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党史书廊>  党史故事

杨如柏

2021-09-06

杨如柏,回族。1927年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张桥区二龙乡的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1月参加革命,194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历任双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书记、石砚造纸厂党委书记、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等职,曾当选为政协吉林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吉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杨如柏幼年时家境贫苦,全家靠租种地主土地维持生活。9岁时入读私塾,之后先后就读于定远县六房庄和三汤村民办小学,这两所小学是由流亡学生和进步人士创办的。这期间,正逢新四军第二师进驻定远县张桥一带。新四军的到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部队抽调部分骨干力量下到农村、学校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杨如柏就读的小学成立了儿童团,由于杨如柏组织能力强,又机智勇敢,被选为儿童团长。在抗日队伍的影响下,他带领同学们积极参加由进步师生组织的募捐、演剧、书写标语等反侵略、反压迫的宣传活动,宣讲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热爱祖国的道理,特别是“抗日救国,保家为先”等爱国思想在杨如柏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很深的烙印,这对后来他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决定作用。

1942年,杨如柏高小毕业后,因家庭贫困被迫辍学。父亲去世后,母亲领着杨如柏的四弟、五弟外出讨饭,二弟、三弟做长工。杨如柏被祖父送进一家机坊做学徒,学习织布手艺。艰苦的学徒生活使他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同时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加之家庭封建婚姻的束缚,增强了他投奔革命寻求光明的决心。早在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强调了抗日救国中的民族团结,并规定了关于少数民族的政策:“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安徽省定远县是回族聚居区,1944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成立了回民自治区,并组织了一支以回民为主的“县五回岗回民清真大队”。同年2月,杨如柏满怀抗日救国的热情毅然投身革命队伍,成为回民大队的一名战士,并担任了学习组长。他在工作中立场坚定,认真负责;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同年3月,组织上派他到专员公署举办的财政会计训练班学习半年,除了学习业务知识外,还进行了政治学习。半年的学习,使杨如柏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确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同年9月,他被分配到定远县陈家集税务所任征收员,并与边沿区游击队配合开展工作。

1945年2月,杨如柏从陈家集税务所调到江港税务所工作。同年3月,经郑锦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6月杨如柏受命调到高塘税务所,不久任代理所长。此间,因新四军主力北上,日本侵略者趁机猖狂进攻定远一带。为巩固抗日成果,狠狠打击敌人,杨如柏所在的税务所等地方工作人员被编入武装工作队,与敌人展开游击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1946年6月,经组织选派杨如柏到淮南党校学习。同年8月,他被调往东北沈阳航校学习飞行。后因地方工作需要,被吉林省委留下参加地方工作。从此,杨如柏参加了吉东分省委、延边专署和延吉县委干部合编成的吉东党政军土改工作队。当时,大队长由中共吉东分省委书记唐天际担任,副大队长由延边专署专员徐元泉担任,分7个土改工作队。杨如柏所在工作队是负责延吉县平安区的土地改革试点工作。1947年2月,杨如柏调延吉县光开区任土改工作队队长。他到光开区后,积极发动和依靠群众成立了贫雇农团。在贫雇农团的领导下,开展了斗地主、分田地的群众运动。首先逮捕恶霸地主游街示众,开公审大会,分别轻、重加以惩处。对恶霸地主的土地、财产予以没收,分给贫雇农。随着土改工作的深入,土改运动转入“砍大树”、“挖底产”的砍挖运动阶段。这期间,杨如柏带领工作队队员紧紧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扩大土改战果,进行砍挖斗争,深挖地主、富农的浮产、财宝,查黑地、黑枪、黑粮,取得了很大成果,从而确立了贫雇农的阶级优势。1947年10月,杨如柏调往伊通县伊丹区搞土改工作试点。1948年调任伊通县靠山区土改工作队队长、区委书记。伊通县伊丹区和靠山区在这个时期正处在国共两党、两军相互“拉锯”地区,土改工作相当困难。但是,杨如柏领导的土改工作队,深入群众、扎实工作,积极开展“平分土地运动”和“六查运动”,平分土地,划定家庭阶级成份,召开诉苦大会,狠狠地打击了反动势力的气焰。

1949年3月,杨如柏随土改工作队从伊通县到双阳县,经党组织决定,调任他为双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同年任宣传部部长。1953年,年仅26岁的杨如柏同志出任双阳县县委书记。为了克服自己文化水平低和理论基础差的弱点,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政治理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自学了《中国通史》、《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共产党宣言》、《列宁主义基础》,以及毛泽东、刘少奇关于党的建设等一系列理论著作和有关时事政策,提高了政策理论水平,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杨如柏作风民主,平易近人。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他亲自挂帅兼任双阳县经济计划委员会主任,协调工交、农林、财贸、文教、卫生各系统,召开会议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为了迎接农业生产新高潮,推动互助合作化运动,他每月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杨如柏精心培养典型,树立样板,总结土地车马入股分红、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经验在面上推广,推动了全县农业生产合作社朝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当时,齐家屯赵文礼农业生产合作社,烧锅屯杨绍先农业生产合作社,三道沟刘德全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成为闻名全县的先进农业生产合作社,赵文礼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是全省的先进典型,赵文礼本人先后两次受邀赴京参加国庆观礼。为了发展农业,杨如柏大力推广肇源丰产经验,在全县实施谷子“宽播”,高粱“留拐子苗”等合理密植的增产措施,对提高粮食单位面积总产量,起了一定作用。

1953年8月,双阳县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双阳河、杏树河、石溪河严重威胁县城两万多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杨如柏亲临险段现场指挥,并带头和广大干部、职工与洪水搏斗,组织居民向安全地带转移。经过五天五夜的抗洪抢险,终于保住了县城。洪水过后,他立即组织干部分赴灾区,调查灾情,与各有关部门作出抗灾救灾计划,发放救济粮款,扶助贫困户开展生产自救。作为县领导,杨如柏关心群众切身利益,办事公道,发现各区分配的征购粮指标畸轻畸重、苦乐不均,便深入调查算账,采取措施立即纠正,使各区的负担趋于合理,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1955年2月,杨如柏调任延边石岘造纸厂第一届党委书记。为了掌握管理大企业的知识,他刻苦攻读了6本有关企业管理与造纸的科技书籍。石岘造纸厂从1954年开始就建立了合理化建议制度,杨如伯到任后积极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到1957年,共提出各项建议4244项,采纳1855项,共创造价值达285万元。为了加强企业管理,1955年8月,他领导组织全厂学习推广鞍钢班组经济核算的经验。为此,举办车间干部和值班长训练班;派出有关人员分别赴辽宁、山东、天津的三家造纸厂学习经验,接着就在全厂范围内推行了班组经济核算。为了加快企业发展,他还领导全厂职工努力开发新产品。1956年,亚硫酸木浆提取酒精和粘合剂试验成功。1957年下半年,又陆续试制成功了马尾松漂白木浆、本色木浆、红松机械木浆、漂白木浆等。同时,试用漂白木浆生产一号胶版纸、铜版原纸;用落叶松试制漂白木浆和本色木浆均获得成功。这些新品种的开发为我国制浆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杨如柏在石岘造纸厂期间,工作勤奋,作风民主,班子团结,工人干劲十足,圆满完成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被评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先进单位,为石岘造纸厂1959年成为国家轻工部命名的“全国优质高产低耗红旗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杨如柏认真贯彻中央“八大”精神,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召开了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组成了工厂管理委员会。同年4月通过了《石岘造纸厂工人管理规定》。杨如柏同志联系群众,经常到各车间和工人促膝谈心,给工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和赞誉。

1957年7月,杨如柏调任吉林省民委副主任。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认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为省委、省政府加强民族工作,协调民族关系,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情况、建议和意见,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了民族工作的开展。1958年5月,省民委组成工作组,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长白镇绿江社一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试点,解决了民族关系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增进了民族团结,调整了民族关系。同年11月至12月,省民委又组成工作组,到永吉、磐石等地就人民公社化中的民族关系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杨如柏任工作组负责人,参与并组织领导了试点和调研。1958年9月,中央统战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召开民族工作现场会,推广三江加快经济发展的经验。为贯彻这次会议精神,60年代初,杨如柏同志主持了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加快经济发展的试点工作。他不顾山高路远,条件艰苦,克服因饮食习惯而带来的不便,亲自带队,蹲点在农村,与群众同甘共苦,研究探索加快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办法。他还带队到前郭蒙古族自治县蹲点调查,摸清了前郭县畜牧业的情况和问题,并帮助县里研究社员自留畜、经营管理和畜牧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的意见。

杨如柏由于多年的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1961年肝炎病复发,到医院检查时发现已发展到肝硬化,可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在党组织的坚持下,他才住进了医院。在住院期间,他仍放不下民族工作,经常过问民委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如柏遭受“四人帮”迫害,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机构也被撤销。1978年,省委决定恢复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杨如柏任主任。他到任后,立即开展拨乱反正工作,肃清“左”的思想影响,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从各个方面协调民族关系,总结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经验,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团结。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民族政策受到严重摧残,破坏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为了增进民族团结,杨如柏带病坚持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民族关系现状,深入到宗教活动场所了解宗教政策贯彻情况。1979年中央和省委要求检查执行民族政策的情况,进行民族政策的再教育。为了使这次再教育达到目的,杨如柏组织民委同志多次到各地了解情况,督促检查。1980年春节前夕,省民委会同省委宣传部召开市、地、州和自治县的宣传部长、民委主任座谈会,交流开展民族政策再教育的情况和经验,推动了全省民族政策再教育工作的开展。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巩固发展已经恢复了的民族关系,杨如柏同志一方面组织各地民委和少数民族社、队的同志,到生产发展比较快、多种经营搞得比较好的阿拉底大队、一面山大队、查干花公社牧场和叶赫满族公社参观学习,另一方面又协调有关部门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使比较落后的民族社、队有了较快发展。

1979年12月,为贯彻中央召开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精神,杨如柏主持筹备了全省边防工作会议,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并与省直有关部门充分协调的基础上,制定了《吉林省边境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1980、1981年计划》,并代表会议领导小组向省委作了汇报。1979年12月15日至12月24日,省委召开了全省边防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1980年,在杨如柏的主持下,省民委配合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工作组,参加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草案)和林业管理条例(草案)的制定工作,为地方民族工作的法制化作了积极探索和实践。1980年4月,他任省政协副主席。为了帮助以牧业为主的民族公社和回族生产队搞好牧业生产,省民委积极协调联系从新疆引进大尾羊。同年,杨如柏还组织民委同志开展调查研究,先后对民族乡情况、对自治州、自治县的财政管理权限和划分收支情况、民族社队的贫困情况、民族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会同省商业厅等有关单位,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前郭蒙古族自治县民贸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向国家民委作了汇报。

“文革”前,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成立了“省民族干部学校”,“文革”中被撤销。省民委恢复后,杨如柏积极主张恢复民族干校。1981年3月,省政府同意成立“省民族干部训练班”,为日后成立省民族干校打下了基础。为进一步做好全省民族工作,同年4月,省民委召开全省民族工作干部会议,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明确民族宗教工作任务,推动了全省民族工作的开展。同年8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工作会议,李振江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对促进全省民贸和民族用品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1年9月15日,杨如柏因肝腹水,肾功能衰竭,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4岁。

杨如柏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优秀的民族工作领导干部。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忘我地奋斗了一生,他那无私奉献、勤奋工作的光辉形象,将永远受到同志们的敬仰。

(包东嘎、杨志杰、祖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