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升
王殿升,别名王峻岐,1908年11月生于河北省文安县程子村的一个雇农家庭。家里共有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和弟弟等六人。父母没有土地,伯父的几亩碱地收成维持不了全家两个月的生活,因此全家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只能靠当长工来维持,生活非常清苦。8岁那年,王殿升被过继给没有儿女的伯父,这时他就开始拾柴,割草、给地主放猪,15岁时给地主扛长活。
1924年,迫于生活压力,年仅16岁的王殿升离开家乡,到天津海河码头做搬运工。由于他年幼体弱,搬不了笨重的货物,因此收入极少,甚至不够维持自己的最低生活。1927年的冬天就要到了,可王殿升连件棉衣都没有,如果继续当码头工人,他非冻死不可。此时,占领天津的奉系军阀部队,为对抗国民革命军北伐,正积极扩充人马。走投无路的王殿升被迫参加了东北军 。
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不抵抗”、“力避冲突”,张学良则幻想依靠中央和通过国际干涉来解决日军侵略问题。东北军拱手让出富饶的家乡,忍痛退入山海关,在历史上写下耻辱的一页。从关外撤出来的东北军官兵,目睹家乡庐墓横遭践踏,父母姐妹惨遭凌辱,均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打回老家去”,“收复失地”。一些未入关的官兵则自动奋起抵抗。王殿升虽从未到过关外,但他是个有爱国心、有血性的青年军人,目睹自己同胞流离失所,激起他无比的愤恨。当时王殿升的部队驻扎在山海关附近,他和武术班、骑兵连的一些士兵,经常到秦皇岛、昌黎、绥中等地暗杀日本兵,一个月下来,他们先后杀死日本兵20多名,夺取15支步枪、2支手枪,这件事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官兵的爱国热情。
1933年1月,山海关失守,王殿升随部队撤至石家庄。这时王殿升在部队里开始听到有关共产党和红军的传言,跟他在一个武术班的一个士兵就常跟他说,共产党是救穷人的,他们杀赃官、除恶霸,红军是官兵平等的等等。其他的官兵也有类似的传言,说共产党主张抗日救国,打土豪、分田地、提倡男女平等……,这些都使出身贫苦的王殿升十分神往。
1934年,蒋介石命东北军南下“剿共”,王殿升随部队开到了大别山附近,在几次的“剿共”战斗中,部队不是损兵就是折将,士气十分低落。红军对每次战斗俘获的东北军官兵,都按他们自己的意愿决定去留,释放后又回到东北军的俘虏说:“红军真好,真是官兵平等!”这使王殿升对共产党和红军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1934年3月,王殿升调到一〇九师二十七团任准尉副官,后又到二十七团四连任见习排长。1935年东北军又被蒋介石调到陕北继续“剿共”。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引起蒋介石极为不安,他调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企图围歼红军。11月20日,王殿升所在的一〇九师被红军诱入直罗镇,进入了红军的包围圈,11月21日大部被歼,残部于24日上午也被红军全歼,一〇九师师长牛元峰被击毙,这就是著名的直罗镇战役。王殿升在这次战役中成了红军的俘虏,这次被俘是王殿升一生命运的转折点,标志着王殿升旧军人生涯的结束和崭新生活的开始。
王殿升被俘后,原来在旧部队中听到的关于共产党和红军的传言,在他面前不仅得到了证实,而且还有不少新的体会,使他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他被俘的第二天,五六百名被俘的东北军官兵在一块麦子地里集合。不久,过来一位与普通战士穿着一样的红军指挥员,他厉声向东北军的一个军官说:“你们一点群众观念也没有,把麦子踏坏了,明年老百姓吃什么?”这句很平常的话,却给王殿升很大震动,他出生在几辈子没有地的雇农家庭,深深懂得土地、收成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但在旧军队,他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话。那位指挥员在对他们讲话中说:蒋介石把整个东北送给日本,你们东北军有几十万人,不让打,白白地把东三省送给敌人;我们是主张联合一切力量,共同抗日救国的,但蒋介石还骂我们是土匪,大家想想究竟谁是土匪?这几句话让王殿升和众多的东北军官兵热泪盈眶,都低下头来。在随后的遣散俘虏时,王殿升不顾其他人的劝阻,毅然决定参加红军。
参加红军后,王殿升被编入红二师五团一连一排当战士。
1936年2月17日,毛泽东签发了东征宣言,2月20日,正式下达渡河命令,红军从北起绥德的沟口、南到清涧县的河口百余里的渡口,同时发起攻击。刚刚参加红军的王殿升勇敢地投入了这场战役。王殿升有武术的基础,身手灵活,作战勇敢,渡黄河时他自报奋勇参加了渡河突击队。过河后除完成了攻下一个碉堡外的任务外,还主动援助友邻突击组,攻下了三交镇北边的火力点,随后又参加友邻攻取三交镇北边大庙的战斗。战斗中,他打死了两个敌人的主要指挥官,使红军主力迅速将该敌歼灭。在战斗结束后,王殿升受到团首长在全军大会上的表扬,并被提升为班长。渡河后,红二师沿汾河西岸进抵新绛、侯马,而后会师西进,直趋乡宁、大宁。红军所到之处大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积极筹款扩红。王殿升部队一直打到临汾附近,太原危在旦夕。为了避免内战,保存抗日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5月初,中共中央决定红军撤回河西,结束东征。红军主力和总部人员先后从延水关、永和关、清水关、铁罗关一带渡过黄河,返回陕北。红军东征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王殿升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在战斗动作上也打下了一些基础,增进了不少的作战经验。更重要的是使他更加了解了红军,了解了共产党,坚定了他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东征战役后,王殿升又参加了红军西征的战斗。1936年5月下旬,王殿升随部队向甘肃、宁夏挺进。红军一路势如破竹,6月16日,王殿升所在的红二师一举攻占豫旺堡。拿下豫旺堡后,王殿升实现了他的愿望,由连指导员林正琪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殿升出身贫苦,从小就参加劳动,由于生活无着,无奈到天津码头当工人,由于赚的工资不能维持自己最低的生活,不得已加入东北军。在东北军八年左右,起初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活,不管怎样有吃穿就行了。“九一八”事变后,他开始萌发爱国主义思想,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产生了不满情绪。以后接近了几个东北军中的进步分子和亲眼看到在“剿共”时红军放回来的俘虏的宣传,逐渐产生了一些革命思想,并打破了部队中“被红军抓住就杀”的谣传,对红军产生了一些向往。所以直罗镇被俘后,他毅然决定参加红军。参加红军后,随在部队东征、西征的一系列战斗中,使他看到共产党、红军才是真正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是真正的正义之师。这段时间,红军的政治工作也使他在政治思想上有了质的提高。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投入了党的怀抱,从此奠定了他新的人生目标,那就是跟着共产党走,为劳苦大众打天下、谋幸福。
西征的红军,一直打到宁夏东部,并于1936年10月23日完成了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在这一时期,王殿升历经数十次的战斗,每次都冲锋在前,出色地完成了各次战斗任务。在工作上他积极肯干,学习认真,能团结同志。他任班长后,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推动全班,因此在每次工作总结时,他带的班都比其它班成绩优秀。
1937年“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王殿升所部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三营十连,王殿升任机枪班班长。因表现优秀,同年9月被提升为排长。10月,一一五师遵循中共中央的决定,由聂荣臻率领师独立团、骑兵营各一部和军政干部约3000余人,开始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1月,晋察冀军区组建了四个军分区,王殿升任第一军分区一团十二连任连长。在一分区期间,王殿升历任警卫连连长、警卫营副营长、三十四团一营营长、六团三营副营长等职。先后参加了平型关大战的腰站阻击战、百团大战和1941年反扫荡、开展敌后游击战等武装斗争,屡立战功。在军事上、政治上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经受住了艰苦斗争的考验。
1937年10月,王殿升在独立团十连任排长时,带领一个班,在尉县西边西马庄担任警戒,打退二百多敌人的进攻,歼敌20余名,缴获了两辆汽车,十几支步枪,受到了上级表扬。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十二连连长时,在河北省易、满、徐地区,主动拿下易县西边的一个突击据点,并全歼守敌70余名而受到上级的表扬。1939年到1940年上半年,王殿升在任一分区警卫连连长期间,在巩固部队、提高战斗力、遵守纪律、开荒自足等方面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被军分区评为直属队模范连。同时他在学习上也非常主动,认真钻研,被军分区评为学习模范。
1942年下半年,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将一分区六团调到雁北分区开展抗日斗争,王殿升当时任一分区六团三营副营长,随部队来到雁北。在雁北期间,王殿升历任灵丘支队支队长、应县支队副支队长、山阴支队支队长等职。雁北分区是晋察冀军区北边的门户,地形险要,该地被日军统治时间较长,斗争环境十分恶劣。在此期间王殿升经历了1943年秋季反扫荡,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强化治安运动等武装斗争。
1943年秋,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秋季大扫荡。敌人先头部队进入上寨时,王殿升正在病中,得到部队要歼灭上寨敌人的消息后,他主动要求参战。得到上级批准后,王殿升带领一个排兵力担任佯攻。战斗开始后,王殿升带领战士们以机警的动作占领了敌人的主阵地,并连续打退了敌人四次凶猛的反冲锋,毙伤敌人30多人,并缴获了迫击炮一门。战斗结束后,王殿升受到一分区政委罗元发的队前表扬。1944年8月间,王殿升任灵丘支队长时,主动进攻灵丘城关,歼敌一部,受到晋察冀军区通报表扬。这一时期王殿升不仅在战斗中进一步得到了锻炼,在政治上经历了整风运动,思想觉悟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各县支队合编为主力部队,积极向敌进攻、收复失地。同年11月,王殿升被提升为晋察冀军区独立十三团团长。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王殿升同晋察冀解放区的军民一起,投入了粉碎敌人进攻,保卫晋察冀解放区的战斗。1946年8月,我军发起大同战役。王殿升指挥的独立十三团是担任主攻的部队之一。战役开始后,王殿升指挥独立十三团一举夺取飞机场,并巩固了已得的阵地,接连打退敌人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的10余次疯狂的反冲锋,使主力全歼七里村守敌,受到分区首长在全体干部会上的表扬。当主攻部队准备攻城时,因敌增援,再战不利,我军遂于9月16日撤出战斗。
1948年2月,根据解放战争的形势变化,大部地方武装都改编为主力部队。上级命令组织30个团的补训兵团,王殿升奉命带雁北的一个补训团到石家庄附近,改编为补训第二团,短时间内完成了两期整训任务,并全部补充到主力部队。
1948年9月,组织上安排王殿升到华北军区军政大学学习,经萧克副校长的批准,王殿升被编入高干队。军政大学学员的组织形式是依照党校的组织方式,学员队长由民选产生,执行一元化领导。在两年多的学习中,王殿升连任四期(三个月一期)党小组长。在这里,王殿升系统地学习了兵团战术、党的政策和文化知识等。在军事、政治理论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自参加革命以来,这是王殿升首次过学校生活。因此,他对一切课程都感到非常新鲜,学习非常刻苦。两年多的学习使他获益匪浅,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理论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工作方法、领导艺术比过去大有进步,在文化水平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这时,解放战争的形势突飞猛进的发展,王殿升入校时华北除解放一个石家庄外,其他大、中城市仍在国民党手中。但不久济南、张家口就获得解放;东北全境解放后接着天津、北京、太原也相继解放;而后解放军南下先后解放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到1950年,除西藏外,大陆上广大地区已全部解放。在这种新的形势鼓舞下,王殿升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他认为如不加倍努力,便会赶不上形势的发展和需要。1949年10月,王殿升有幸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盛典,得到朱德总司令和其他高级首长的接见和慰问后,更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他无论在军事、政治、文化方面,每次测验成绩均在80分以上。他还领导文化互助小组的学习工作,因成绩突出而多次受到好评,并在华北军大学学报上介绍了他的经验。
学习结束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和需要,组织上决定派王殿升到东北搞二线兵团工作。1950年11月,王殿升调到松江省松江军事部,并将他带来的整训第三团改为东北军区整训第二十八团,王殿升任团长兼政委。整训了三期新兵后,1951年转为接转中国人民志愿军荣、伤、残废人员的工作。接转荣军工作非常复杂和艰巨,当时荣军人员中常有些违法乱纪的行为,不少做荣军工作的干部都挨过打,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王殿升根据荣军任务的要求和干部的思想情况,提出了“殷勤相待、大胆管理、以荣军优秀干部管理荣军”的口号,荣军工作很快转入正规。经他负责接转的四期荣军,都没有发生较大的问题。
1952年10月,王殿升调任松江军事部后勤处处长,1953年任后勤部部长。这是王殿升参加革命以来首次改行,他克服了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等困难,努力学习,钻研业务,在实际工作中摸索经验,很快适应了后勤工作的复杂性和科学性。王殿升刚到后勤处时,干部缺乏且力量薄弱,少数同志不安心现职工作,思想较为混乱,工作无法开展。王殿升到任后,连续召开几次后勤工作会议,传达东北军区第二届后勤工作会议精神,制订今后工作方向,并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以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带动身边的同志。两个月后,干部的思想稳定下来,工作效率也大有好转。
1953年11月,王殿升调任沈阳军区后勤司令部训练处副处长,1955年4月调任沈阳军区后勤司令部公路处处长。在此期间,他继续发扬老红军的优良传统,政治立场坚定,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工作积极负责,认真肯干,不辞辛苦,能够克服困难,服从组织调动,真正做到了革命利益高于一切;他生活一贯艰苦朴素,毫不特殊,对时事政治文化学习抓得很紧,工作积极主动,业务熟练,对上级常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受到上级的肯定和群众的好评。
1958年王殿升转业到地方。1959年成立吉林市交通局,王殿升任交通局第一任局长兼党组书记,1964年成立中国共产党吉林市委交通局委员会,王殿升兼任党委书记。
经过1958年的“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20世纪60年代起,吉林市的交通运输业开始了全面发展时期。王殿升主持交通局工作期间,组织力量改造路面,增辟线路,更新设备,运力和运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和增长。1962年修筑的温德至红旗3.45公里的柏油路,是吉林市公路史上第一条黑色路面公路。到1966年,新建和改建了6条主要干线,开辟4条、恢复3条、延伸2条客运路线。同年末,公路总里程增至2264.3公里,开通客运线路达50条,完成客运量1699千人,旅客周转量55300千人公里,分别比1955年提高300.7%和179.2%,创历史最好水平。1965年开始大量修造石桥和钢筋混凝土桥,结束了吉林市修建木桥的历史。水运港口安装了牵引和起重设备,结束了全靠人力装卸货物的历史。1962年内河客运量分别达64672人和5024398人公里,为1949年的93倍和67倍。王殿升还率领广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革新和改制运输、装卸、修车机具。1965年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比1955年提高54.1%和99.1%。
正当王殿升带领吉林市交通局全体干部职工,满怀激情地为吉林市的交通事业倾力奋斗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吉林市的交通运输事业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受到了极大破坏,王殿升本人也遭受迫害下放到永吉县旺起公社当“五七战士”。1973年,王殿升恢复工作后,任吉林市交通局副局长。1980年4月任政协吉林市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离休。
1988年12月23日,王殿升因病在吉林市逝世,享年81岁。他那爱国主义情操、他在战场上一往无前的风格,对党、对人民无此热爱的胸怀,受到同志们的敬仰。
(赵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