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党史书廊>  党史故事

关靖寰

2021-09-06

关靖寰,又名关文英,锡伯族,1942年在山东起义参加革命,194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山东军区111师333旅旅长,抗大一分校教导团教育长,东北挺进纵队参谋长,东北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黑龙江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四野整训3师、独立169师师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吉林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吉林省水利厅厅长,吉林省林业厅厅长、顾问,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务。荣获国家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国家二级解放勋章。

1903年3月23日,关靖寰出生于奉天省沈阳城北郊(今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尹家乡小营子村)一个中农家里。6岁入满清公立小学堂,12岁小学毕业,当时因家庭经济限制,未能升学,后又随伯父在乡塾读书4年半,在乡师任教3年,后入沈阳县立师范,读书不足二年,未毕业。

一、参加东北军并率部起义

1926年冬关靖寰离开学校。1927年1月考入北平(北京)东北陆军讲武堂七期,修业期二年。在未正式入校前,首先在34方面军团(张学良部队)卫队旅入伍,当6个月兵,为入伍生,后编入讲武堂步兵科,主要学习军事教程和军事训练。1929年7月毕业后,到当时东北29军充任见习军官。因为他与同期学员相比文化水平较高,又能够严于律已,聪明能干,肯于吃苦,同年被选送参加东北讲武堂军政训练班。1930年由军政训班毕业后回到原部队,1931年8月任中尉排长。后因蒋、冯、阎之战,随东北军入关内到天津驻防。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根据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撤入关内。在入关途中,关靖寰看到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愤怒不已,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十分不满,认为东北军守土有责,应该对日宣战。此时的关靖寰已是一名连长。1932年,关靖寰随部队进驻到山海关,后又转守秦皇岛,退守辽河。不久张学良出国,塘沽协定签定,国民党把东北沦陷的罪责推到张学良身上,并且加罪于中国共产党。何应钦主持华北工作后,把东北军部队兵员裁减掉大部分,新饷减发。关靖寰看到在国民党领导下,将来东北军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做为一名军人深感对不起国家和人民,而且东北靠国民党收复是不可能的。想到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他内心苦闷到了极点。他在思想上非常向往多了解一些关于红军和共产党的情况,但却苦于没有适宜的途径。1934年,关靖寰所在部队南调鄂豫皖参加内战,到防不久,在麻城县北高山塞与红军22军作战,打了败仗,当时三个连长,一个连长被俘。通过这次与红军作战,关靖寰发现红军战斗顽强,勇猛迅速,是一支大有希望的抗日力量。被俘的士兵回来后,带回一些共产党和红军的宣传标语,关靖寰初步了解了红军的一些主张。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关靖寰经常与被俘回来的士兵交谈,大家都说红军待他们如何好,说红军是主张抗日的,使关靖寰开始认清国民党反动宣传的虚伪本质。被俘的连长回来后,调去武汉受训,他看到关靖寰对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很关心,临走前特意把红军情况向关靖寰做了详细介绍。从而使关靖寰逐渐认识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认识到参加内战的罪恶,不愿再作内战的牺牲品,开始设法寻求摆脱这个环境的途径,思考如何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问题。

1935年关靖寰被调到东北军57军109师师部,任少校副官。这时正值红军长征,东北军在蒋介石命令下,又进入陕甘阻击红军北上。红军在直罗镇与109师展开一次决战,全部歼灭109师。当时109师因长途行军,病员及掉队的很多,在行军途中,关靖寰受命返回赣县、西安一带,收容掉队士兵送到前线,然后又回后方运送给养,未参加这次战斗。但听到部队全部被歼的消息,他心中还是感到难过。因为他在这个部队七、八年了,认为该部在内战中被歼有些可惜。由此,思想上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更加憎恶。1935年冬,张学良把被歼的109师及107师一个团残部合编成109师,整编后关靖寰被调到562团当营长。此时万毅同志由105师调到627团当团长。张学良请示蒋介石,想把被歼的109师、110师等建制补充起来,并请示通报表扬战死的牛元峰、何定中两位师长,蒋介石则以发饷困难为由未予批准。后因这支部队曾在山海关抗战有过光荣历史,经张学良努力,最后把109师编制补齐。在部队整编时有一部分抗日联军(系原东北军)在东北失败后退入苏联,由苏联转经新疆到西安,编入万毅同志领导的627团。关靖寰通过与这部分官兵接触,通过他们了解东北一些抗日情况及苏联对他们爱护与同情,使关靖寰对苏联更进一步增加好感,思想上渐渐认识到苏联是同情弱小民族的,同时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驱使部队打内战的错误做法更加不满。此时,正是日本对华北侵略日益升级,日军提出东北军必须撤出华北。汪精卫和蒋介石准备牺牲东北,中立华北,对敌求得妥协,加之五省自治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影响,给关靖寰很大的启示。在全国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几年的实践体验,使关靖寰渐渐认清了国民党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反动实质。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东北军提出“联共抗日”的八项主张,得到了广大官兵的拥护,但东北军内部仍存在分歧。关靖寰暗中做士兵的工作,以支持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义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东北军因遭分化而陷入混乱,关靖寰所在部队撤到富平。

1937年春,国民党对东北军使用种种分化手段,以便于控制东北军。关靖寰所在109师三个团分编到两个军三个师内,因为这个师在西安重编不久,国民党才允许团的建制不打乱,关靖寰所在团被编入111师,常恩多任师长,关靖寰仍任营长。

部队整编将要就绪时,七•七芦沟桥抗战爆发了,部队受命到郾城,准备开赴河北省参加战斗。后由于当时江北南通一带,防务空虚,部队即调到长江北岸的南通、启门一带。不久上海失守,57军分出一个旅,过江守护江阴,关靖寰所在师急调过江增援,部队未到,日军已攻破江阴,部队即在扬州仙女庙,与日军打了两仗,南京失陷后,关部转战苏北高宝一带。1938年,参加台儿庄、阜宁等战役之后,国民党徐州败退,57军留在敌后牵制敌人,在徐州淮河一带游击。111师师长常恩多看到关靖寰反对内战,积极抗日,在与日军作战过程中多次立功,认为是个很好的助手,就有意培养关靖寰,遂于1938年9月把关靖寰调到师部,任中校参谋。刚调到师部时,关靖寰还不知道常师长对他另有用意。自到师部后,接触的事多,进步的东西也多,也见到进步书籍,特别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给了关靖寰以很大的触动,使他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此时,国民党对留在敌后的东北军还是不放心,因此对于在山东的原东北军51军、57军以命令的形式集体加入国民党。关靖寰对国民党组织的集体入党很鄙视,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当时的入党仪式,是把师部人员集合在一起,用大会的方式,由一个人领导,宣读一遍入党誓词,部队也是以团、营为单位进行的。校级以上的军官,后来由鲁苏战区国民党的政训处发个临时国民党的党证。因为是集体强制参加国民党,官兵并不是自愿的,只是在组织上虽履行了个仪式,因此部队在思想上未起什么深刻影响”。

1940年9月,57军内部民主派与反动投降派展开激烈斗争。军长缪澄流等一方面散布反共言论,另一方面,于9月15日同日军代表谈判,商定了“互不侵犯,共同防共”的秘密协定。111师333旅旅长万毅得知军长缪澄流等与日军勾结的阴谋后,立即向师长常恩多报告。随后,两人秘密拟定了除奸方案。1940年9月22日晚,111师师长常恩多和该师333旅旅长万毅带人抄了军长缪澄流的军部,并抓获了副军长朴炳珊及与日军签订协议的谈判代表,缪澄流仓皇出逃。这就是“九•二二”除奸运动。关靖寰积极参加了这次“锄奸运动”,他反对投敌,反对反共。在“锄奸运动”的第二天,常恩多先后向国民党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和在重庆的蒋介石发电报,要求法办通敌卖国的缪澄流一伙。

1941年2月17日,111师参谋长陶景奎避开常恩多,以开会为借口,调333旅旅长万毅到师部,在宴请时将其扣押,并强制解散333旅。万毅被捕后,关靖寰即刻亲自通知中共党组织,让其采取对策,同时做了一些掩护工作。此时,陶景奎又将中共地下党员刘祖荫领导的111师宣传队集体关押在朱磨镇一农家小院,打算秘密处决。关靖寰得知此情况后,为保护这支抗日救国力量,同111师师长副官刘万胜联名一些校级以上军官,要求陶景奎释放宣传队员。两个月后,陶景奎恐怕引起官兵的骚动和不满,军心难服,不好向师长交代,而审讯又没有查出一人是中共党员,不得不释放宣传队队员。关靖寰的这些举动引起了陶景奎的怀疑,遂派人暗中监视关靖寰等一些青年营长。

1941年4月,常恩多派关靖寰到333旅666团任团长,这时在山东反共声浪很高。部队在常师长病倒、万毅被捕后,开始出现混乱,并与八路军开始发生磨擦,关靖寰对此深感悲痛,常常教育手下要避免与共产党的部队发生磨擦。右派势力看到关靖寰反共不积极,对关靖寰更加怀疑,派人随军监视,后来就不派关靖寰执行任务,不准关靖寰调动干部。有的反动分子说661团团副李鸿德是共产党,扣起来要处死。关靖寰联合师内中级军官(大部是讲武堂同学)表示坚决反对。关靖寰利用刘、孙、陶之间都想在常师长死后争当师长的矛盾,找刘、陶讲:“我们都是东北人,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日本人,东北青年都是主张抗日的,我们不能中了敌人的奸计,人家说谁是共产党,不了解清楚就杀!这样部队不会稳定,将来自己也会遭国人唾骂,会招来是非,国民党同样对我们不会放心,对你们也都不利”。当时孙也顾及大

1942年7月,郭维城受常恩多的委托策划起义事宜,决定将在常恩多病故后出殡当天埋伏下部队,趁军官前来吊孝之际将陶景奎等人扣押,由刘副官带骑兵连冲进总部,把万毅从被押处抢出来。郭维城想到旅长万毅的能力和威望,借机于1942年8月2日下午来到总部监狱探望万毅,把常恩多的嘱托和搭救的办法转告万毅。万毅得知情况后,当夜趁看守不备,越墙逃走。这一来郭维城引起了于学忠的怀疑。8月3日早饭后,郭维城被于学忠找去,详加盘问。尽管被郭维城巧妙地搪塞过去,但是考虑一旦国民党特务们追究起来,他也脱不掉万毅逃跑的干系。于是,郭维城将这一突发情况立即告诉了常恩多。鉴于形势,常恩多决定马上举行起义,郭维城和副官刘唱凯立即制定了起义计划。

8月1日,军医处长周荣庭宣布常师长的病已不治。全师官兵惶惶然,陶景奎等人暗自高兴,摩拳擦掌,争当师长宝座。8月3日下午,常恩多以“突然病情加重”为由,召集郭维城、陶景奎等开会,立“遗嘱”。在会上常恩多将反动的陶景奎、副师长刘宗颜、政治部主任龚晓清等人抓获,将兵权交给郭维城,常恩多把最信任的关靖寰和其他三位团长叫到病床前,刘副官报告了解除武装的经过,常恩多向4位团长当即布置任务:要坚决执行张学良的“联共抗日”方针并公告“四大主张”:(一)拥护三民主义、国民政府蒋委员长,反对以三民主义名义破坏东北军。(二)实行抗战建国纲领。(三)联合一切抗日部队一致对外。(四)坚决杀敌锄奸。661团团长孙维蒿、665团团长张绍骞、666团团长关靖寰立即回团,稳定住部队。662团驻地离师部最近,团长孙立基留师部,协助郭维城指挥。4位团长一齐向师长表示,坚决听从调动,服从指挥,即开始了“八•三”起义。

8月6日,111师情况发生突变,661团团长孙维嵩动摇叛变,661团和665团2营叛变北逃。7日,师部工兵营也跟随叛变,并与总部特务营发生交火,最后师长常恩多只带出3000多人。当日上午,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率部队赶到坪上镇支援。8月9日凌晨,常恩多师长在坪上镇房家前村病逝。山东分局决定,保留东北军原番号,保留官兵军阶,由原333旅旅长万毅任代师长。关靖寰所带的团因平时经常接受关靖寰的联共抗日教育,大部较稳定,只是其中两个连长预谋叛变袭击团部,关靖寰派人马上向万毅师长报告,接到报告后万毅亲自带部队向关靖寰团支援,保住了起义果实。“八•三”起义虽主要是少数上层组织的革命暴动,事先关靖寰虽未参加预谋,但自起义开始,关靖寰就始终态度坚决,方向明确,思想上也早有准备,因此并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或一时的冲动与盲从,主要是他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主张,在带领666团参加起义时,不仅积极、果敢,而且在保护起义总部起了重要作用。

二、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旅生涯

起义后,关靖寰在新111师333旅任旅长。当时部队中心工作任务是巩固部队,建立连队的政治工作制度及担任反扫荡任务,经过初步政治教育和反扫荡锻炼后,上级决定为了争取部队,加强了阶级立场教育,于1943年2月部队进行缩编。关靖寰积极拥护这个决议,缩编后即成立干校,他主要担任训练改造干部工作。训练班教员是由抗大派来的,关靖寰自己也认真听课。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他真正从阶级立场上取得重大转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忠实代表,是领导中国走向光明的政党。于是,他积极靠近党的组织,诚恳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7月1日,关靖寰由王振乾、谷牧二同志介绍,经中央批准加入党的组织,并于1944年10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4年11月20日,新111师改为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支队。关靖寰调任山东军区抗大一分校教育长。

1945年8月,山东军区调关靖寰到滨海工作,准备进军东北。到滨海后,万毅向关靖寰介绍情况及任务,由山东组建一纵队挺进东北,关靖寰任参谋长。9月初,部队初步进行组织整顿后即向东北挺进。部队到达东北不久,总部考虑关靖寰是东北籍人,又是东北讲武堂毕业,即调关靖寰到东北军政干部学校任教育长。1946年4月,中共东北局陈云同志找关靖寰谈话,派他到黑龙江军区任参谋长。当时黑龙江军区局面刚刚打开,虽然大股土匪已被消灭,但黑河土匪还很猖狂,新发展的部队,虽然初步进行了审查整理,但还没有完全巩固,黑龙江军区当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剿灭土匪,并加强部队思想整军与充实主力等。1946年冬季,黑龙江土匪已基本肃清,为适应形势,便于领导,西满军区决定将黑龙江军区撤消,改为分区,关靖寰于1947年1月任西满军区北安一分区副司令员,负责动员新兵,补充主力,组织战勤,支援三下江南及夏季攻势作战,其次是组织县区武装,结合深入土改搞好挖匪根工作,组织部队生产及有计划地训练培养干部。

1947年8月,部队夏季攻势后,东北形势已基本转变,黑龙江又恢复省委与军区,关靖寰调任省军区副司令员,主要任务是执行东北军区命令,组训二线兵团及土改整党工作。在组训二线兵团工作中,先后共组训十六个团,在1947年编成一个独立九师补充到前线。在整训中,关靖寰采取了新的整军方法,进行阶级教育。在这次整军过程中,关靖寰主要分工是整训部队。

1948年10月,关靖寰任整训师师长,奉命率黑龙江四个整训团出发,参加解放东北战役。沈阳解放后,部队即改编为3师,关靖寰即任3师师长。原拟随四野入关,后又将部分兵力补充到主力,整三师仍回黑龙江,继续整编补充兵员,并收容训练解放军战士。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关靖寰率部参加了辽沈战役。黑龙江一线由关靖寰及黑龙江军区参谋长李英武和政治部主任黄惠民组成指挥部,带四个整训团到长春以南担任阻击长春突围或沈阳北上之敌。长春解放后,奉命到清源一线解决沈阳外围之敌。沈阳解放后,1949年春,关靖寰将东北全线约一万多名解放战士训练后送入关内,交华北整训旅。

1949年3月169师成立,关靖寰由整训3师调任169师师长,该师系原整训3师及各省军区三个警卫团组成,五个月后调南满整训,并担任海防任务。部队经过组织整顿、思想整顿,9月份,即开始按军区教育计划,展开大练兵。1950年1月军区召集高级干部会,会上高岗政委确定了东北部队的建军方针,按正规化、现代化国防军要求,必须开展文化学习,扫灭文盲,以便接受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贯彻毛主席关于部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1950年除军事训练外,开展文化学习运动与抽出部队参加生产,参加国家经济建设,至1950年7月,部队初步完成计划,成绩均很好。

三、抗美援朝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

朝鲜战争爆发后,东北军区派关靖寰到东北军区后勤部任参谋长。初期,关靖寰因自己情况不熟,业务经验又少,感到不能起到首长助手作用,心中有些不安。在第二次战役开始前,即奉部队首长命令,到集安口岸,组织掌握14分部的物资调发供应及调整运输等任务。当时,集安口岸情况很乱,铁路运输堵塞,前方情况不清。关靖寰觉得自己对现代化战争后勤工作缺乏经验,每天守在集安口岸积极主动了解实际情况,亲自指挥调度,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经常向东北军区首长及东后首长请示。他以机敏果断、认真负责的作风,很快解决了当时的混乱局面,解决了当时14分部及过往部队一些供应及运输问题,保证了抗美援朝前线物资的及时供应。2月后勤会议后,集安办事处正式成立,提出以保障铁路运输为主的指导方针,组织物资前运与回运,在打不乱轰不断钢铁运输线的口号下,组织多次倒装,尽量抽出人力,主动协助铁路及工兵抢修桥梁,保证了运输。在这段工作中,关靖寰对工作认真负责,主动果断,在干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能调动干部的积极性,掌握住工作中心,做到深入具体指导,同时尽量组织各方一切支前力量,使之协调行动,发挥统一整体的作用,起到了口岸站对前后方的枢纽作用。1951年3月,关靖寰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辑安(今集安)办事处主任。他到任后,提出“建成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战斗口号,调集工兵抢修炸断的公路、铁路、桥梁,组织人力,协调物资供应,抢运救治伤员,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爆发初期辑安口岸混乱被动的局面,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辑安办事处撤销,关靖寰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吉林省军区副司令。1955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省军区党委常委。同时,从1955年2月起任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

四、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

1958年4月关靖寰因患神经衰弱、慢性肾盂性肾炎,被批准转为预备役,任吉林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到任后,关靖寰迅速转变工作角色,积极努力向水利厅的老同志请教,学习了解水利方面知识和吉林省水利方面建设的情况。当他了解到由于受连年战争的破坏,全省水库建设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全省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情况后,他心急如焚,马不停蹄地深入全省各地进行实地考查。以其多年在部队中磨练出来的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掌控大局的工作经验,当即就把工作重心确定为兴修水库,并在当年就确定重点兴建石头口门、星星哨、新立城、海龙、亮甲山、太平池、察尔森等八座水库、扩建二龙山水库;当年开工6个工程。1959年9月,在鸭绿江中游、中朝共建的云峰水库亦开工。这一时期,全省境内的大中水库建设、江河开发、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等各项水利建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水利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奠定了吉林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

1964年3月,关靖寰调任吉林省林业厅厅长、党组书记。他经常深入各主要林区调查指导工作,经常与各级干部和工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一线林区工作生活状况,积极为基层解决难题,为当时林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文革”开始后,关靖寰因不与造反派“配合”,被下放“锻炼”。其间,关靖寰虽自已蒙冤遭诬陷,但对党的信仰坚定不移,并以自己的行动教育鼓舞身边的同志。“文革”结束后,中共吉林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召开省直机关平反大会上,给关靖寰同志彻底平反,落实了政策。1981年1月以后,关靖寰先后担任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委员,同时兼任林业厅顾问。他提出的很多对我省全面发展特别是林业和水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都被采纳。1982年9月在林业厅离休。在他晚年病重,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为编纂军史、党史努力奉献。1990年2月24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7岁。

(王大勇、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