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党史书廊>  党史故事

许春芳

2021-09-06

许春芳,1951年1月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弓棚子乡三横道村胜水泉屯的一个农民家庭。1968年3月入伍,1971年3月退伍,1986年入党,助理工程师,中专学历。生前担任吉化染料厂派驻吉林市龙潭区公安分局新安街道派出所民兵治安巡逻队队长职务。1996年被吉林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一)

许春芳,出生在农民家庭,父亲许世忠,母亲孙艳珍都是朴实厚道的农民。父亲许世忠是“土改”中的积极分子,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调入城市工作,曾长期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父亲忠诚正直,一身正气,对许春芳的成长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许春芳从小常听父亲讲革命故事,他对父亲讲的共产党领导农民搞土改、闹翻身听得最入迷,他知道像他这样的家庭能有今天是托共产党的福。因此,他从小就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听党的话,长大做像父亲那样的共产党员。

1958年8月,许春芳先是入原籍邻屯的一个乡办小学,1960年随家搬迁到吉林市后转入石井沟联合化工厂子弟学校读书。课堂上,老师经常向学生讲雷锋的故事。许春芳总是睁大眼睛入神地听着,雷锋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放学回家,常把自己听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说:“我也要学雷锋”。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经常在放学的路上做好事。看见路上叔叔、伯伯推车吃力,他总是上前帮着推,大人们看见他长得瘦小,怕他累着,说:“别推了,看累着你。”许春芳却一耿脖:“没事儿,我有劲。”他从小就有这股犟劲,在学校里,粉刷教室,平垫操场,他总是抢重活干。一次,他和同学们一起垫学校操场边上的一个大土坑,两人一个筐,他一气拎了20多筐,他的“小搭挡”换了四、五个,他却始终不让人替换,土坑垫平了,他的双手被筐绳磨出了一溜血泡。他没让同学和老师知道,但瞒不了细心的妈妈,妈妈心疼地说:“往后别这么傻干了。”许春芳却说,“妈妈,比起雷锋叔叔小时候吃的苦,这算个啥。”

1964年8月,许春芳小学毕业。由于家庭困难,他仅上了几天中学就辍学只身一人回到原籍,跟着爷爷下田劳动,干了一年多的农活。辍学使他读书求知的梦破碎了,但过早地参加劳动,不仅摔打出他一副好身板,还磨练出他坚韧的性格。他的这段经历使他日后获益匪浅。多少年后,无论是当兵,还是做工,他总是脏活累活抢在前,而且总要比别人多干一些。1966年初,许春芳从原籍返回吉林市。他刚刚回到父母身边,就品尝到三年自然灾害带给一个普通家庭的艰涩,他也比同龄人过早地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1966年4月,他随同街道青年到吉林省桦甸县城郊公社太平大队宝隆小队插队落户。那一年,他还不满16周岁。由于比1968年大批知青“上山下乡”足足早了两年,生活条件更差一些。好在许春芳有过少年务农的经历,比起与他同行、过惯了城市生活的小伙伴,他的适应能力很快显现出来,各样农活他干起来得心应手,连老庄稼人都说,“这孩子比咱这儿的‘半拉子’都强。”

1967年4月,许春芳结束插队生活返回吉林市。不久,由街道办事处分配到吉化公司染料厂4号车间学徒。 走进工厂,他瞧什么都新鲜,他立志当个好工人。那时,“文革”已经开始,厂里成立了群众组织,许春芳正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但他的劲儿都使在工作上,从不参加任何武斗等“闹腾”的事。为此,师傅们都说,“这小伙子看着楞头楞脑,倒挺有心计。”

1968年初,他赶上了“文革”开始后的笫一次征兵。许春芳从小学雷锋立大志:“雷锋是毛主席的好战士,我也要走雷锋的路,像雷锋那样生活、战斗。”同年3月,他如愿以偿地穿上了绿军装,来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三七六部队八十四分队。初到部队时,许春芳不会队列动作,连军事术语都听不懂,他就虚心向老兵学习,刻苦操练。别人休息了,他就一个人躲在僻静处偷着练,晚上别人睡觉了,他翻来复去睡不着,一遍又一遍默念着军事术语,在他的刻苦努力下,他的队列考核取得优异成绩。一举手一投足,真有那么点儿“兵味”。射击训练时,许春芳也不示弱,举枪瞄准,他一练就是几个小时,除了正课操练外,他有空就端着枪练,直练得两臂酸麻。功夫不负有心人。实弹考核中,只见许春芳不慌不忙举枪,屏神静气瞄准,稳稳地扣动扳机,“砰!砰!”随着枪响,报靶员显示:全部命中,射击考核又得了个优秀。许春芳所在的部队担负着很重的战备施工任务及军垦生产和支农任务,许春芳无论干什么,都处处打头阵、当先锋。由于他积极肯干,入伍不到一年就加入了共青团,多次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二)

1971年3月,许春芳告别军营,退伍回到吉化染料厂11号车间,当上了一名化工。许春芳的文化基础并不好,由于家境贫困,他中学还没念完就下乡务农,接着又入伍参军,退伍后来到染料厂这个精细化工企业,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文化水平低,他就买来课本,从头学起,操作技术差,他就拜老工人为师,反复练习,不到一年的工夫,就成了车间出类拔萃的化工。1974年吉林化工技校招生,车间有一个名额,在那经济困难的年代,脱产学习只带基本工资,每月要少收入十几元钱。今天十几元钱不算啥,那个年月紧紧手,可是一个人的生活费。有的人因家境窘迫,只好望而却步。许春芳的家境也不好,母亲长年患病,弟弟妹妹尚未成年,只靠他和父亲的工资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对这个机会,他太渴望了。根据他的表现,车间职工一致推荐他。人生能有几回搏,他拼了,舍一头去求学。带着求知的渴望,带着学不好不罢休的信念,许春芳走进了学校的大门。对于许春芳来说,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他困难面前不低头,凭着顽强毅力,闯过学习上的难关。学校两年,许春芳的化工理论和技能都有长足的进步,为他后来进行的许多技术改革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毕业后,许春芳回到11号车间,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个车间的工艺是全厂较为复杂的,生产4个品种,共有12个岗位。许春芳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干好。业精于勤,为了学好岗位操作技术,他真是拿出了拼命的劲头。自己岗位的活干完了,他就到其它岗位去帮忙,一边帮人家干活,一边认真学习岗位操作技术。他不仅学习化工操作、设备的材质结构 ,连性能他也一一牢记在心。他周围的同志们记得,他总在兜儿里揣着一个小本和一块石笔,没活时就围着全车间十二个岗位走来走去,一边看一边往本上记!有时还在地上用石笔划来划去,细心的工人在拖地时发现他画在地坪上的都是岗位的流程图。就是连平时闲聊,他的话题都离不开生产问题,总是向工人们问这问那。很快,悟性极强的许春芳就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闯技术难关了。在缩合岗位,当时人称“一级岗位”,他发现厂里当时创利的主要产品之—还原艳绿FFB供不应求, 而11号车间为它生产的原料苯绕蒽酮的产量满足不了要求。以增加设备求产量的路子可行,但厂里没有资金。在不花钱和少花钱也能达到扩大产量的想法支配下,许春芳开动了脑筋。他想,向不增加设备要产量,那就要在投入原料上动脑筋了。为这件事他可上心了,查阅资料、参考工艺规程、请技术员帮助计算,最后他提出一个设备能够承受的投料量,经审核批准后投入了生产。每月的产量从30吨提高到45吨,同时还降低了消耗,节约了能源,这个工艺改进一直延用至今。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许春芳处处用心。作为化工,就凭着天天到化验室去送样时的细心观察,他竟掌握了分析原理和操作规程,有时化验室的女工回去给孩子送奶,活忙时他就自己动手分析,而且从没出现差错。

许春芳不仅遇到生产难题能用心计,勇于攻克技术难关,而且干起活来更是肯吃苦、有拼劲。在许春芳面前,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1976年,车间为了实现连续化生产决定上三个蒸馏釜,要求在楼板的地坪上凿出三个两米半直径的设备孔,时间很紧,按要求,一天干完。这是十四、五个人的工作量,由于检修活多,忙不开,车间安排七、八个身强力壮的棒“劳力”抡起大锤砸开了。许春芳凭着他的体格和干劲更是主力中的主力。当时没有风镐之类的电动工具,只能靠人力用大锤和钎子一点儿一点儿地凿。钢筋混凝土浇注的楼板相当结实,一天的活干下来,许春芳又累又饿,吃晚饭时二两一个的大烤糕他一口气吃了八个。为了第二天蒸馏锅按时就位,大家夜里接着干,到第二天早上两点多钟时,几个人真得精疲力尽,满手血泡,胳膊都肿起来了,连大锤都攥不住了。十八磅的大锤只好换成了十二磅的,一个伙伴累得一锤抡下去,大锤脱手而出,飞到楼下,人也一下子坐到地上起不来了。几个人东倒西歪只剩下扶钎子的劲儿了。可是用尺一量设备孔,还差一指,许春芳可真急了,“你们轮流扶钎子,我砸,把那十八磅锤给我!”大伙惊呆了,在精疲力尽的情况下,十八磅的大锤能轮起来吗?只见他一把扯下缠在手上沾着血的手绢儿,三下两下脱下早已被汗水湿透的工作服,光着膀子抡起了十八磅的大锤。一下,二下……,他脊梁淌满了汗水,最后身上流的不是汗水了,汗出净了,是在流油。就这样,他自己一直砸到三个设备孔完成了。看着那三个设备孔,许春芳抹着脸上的汗水乐了:“我就不信砸不动你!”工人们都说许春芳干活不惜命。在班上他不管干多少活,谁也没听见过他叫苦叫累,相反,他总是昂首挺胸,精力旺盛的样子。中午大家吃完饭,都愿在体息室抽支烟歇一会儿,可是他却跑到三楼帮岗位上的同志起吸滤槽子了;由于他干活多,所以穿衣服特别费。班里一起发的工作服,别人穿着还能挺几天,他的却早磨破了,只好求别人给补了又补,班里的孙大姐看到他的工作服实在不能再补了,就把自己的两套给了他,可他穿了不长时间又磨破了。

许春芳用他火一般的工作热情感染着周围的人,也给后来的许多年轻人留下了好传统。有一次大检修,车间组织十个年轻人成立了青年突击队,他任队长。 强将手下无弱兵,突击队专啃“硬骨头”。第一件活就是三楼地坪的更新改造。土建车间的人看完三楼地坪后说他们刨去旧瓷砖做完防水得一周的时间。许春芳一听直摇头,“下周就要开车了,要干一周不就耽误了,这样吧,这活我们突击队干,你们三天后来施工吧。”三天三夜,许春芳和队友们只睡了一宿囫囵觉。刨瓷砖、铺沥青做防水,而最苦的活就是烤地坪。五月份的天气,他守着焦炭炉子挪来挪去,烤干了这再烤那,汗水撒遍了工段的每个角落,他们不仅使土建提前施工,保证了车间按时开车,还为车间节省了费用。在第一任队长许春芳的带领下,11号车间青年突击队吃苦耐劳善打硬仗的作风一直传到现在。

从军营里走出来的许春芳不仅吃苦耐劳,面对险活更是临危不惧抢在前。有一次缩合的溶解锅由于仪表失灵而超温,白色的苯和苯二甲酸酐反应的气体呼啸着喷出锅口,操作工被突然发生的事故惊呆了,溢出的物料蒸汽迅速蔓延挥发,发出常人难以忍受的气味,还呛得人睁不开眼睛。有化工常识的人都知道,苯易燃易爆,爆炸的危险系数超过汽油数倍,这种情况处理的越快越好,如遇明火后果不堪设想。刚在岗位上干完活的许春芳见状冲了过去,一把拽过操作工,让他赶快去找人。自己却摘下帽子捂住嘴,沉着冷静地冲进去,用力关好蒸汽阀,跑到排风孔去换几口气,再去打开冷却水阀门降温,冲设备,冲地坪……当人们拎着面具跑来时,一切都已恢复正常。只有空气中弥漫的苯味说明了刚刚发生的一切。

人们都说,岁月的流逝,可以冲淡一切,可时间怎么也抹不去许春芳留在人们心中的不畏吃苦流汗,勇于闯关排险的硬汉形象。班长,是兵头将尾,但许春芳当班长,却具有大将风度,指挥若定,成竹在胸。带班生产,不干便罢,干就争个上游,让领导放心,让大伙儿满意。用一位老师傅的话说,许春芳当班长真是没说的,他是老主任张绪恒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作为班长,最主要的是看他带班完成生产任务的情况。许春芳带班指挥生产,不仅要完成,而且要站排头。有一次,缩合岗位的真空出现了故障,料抽不出去,操作工犯了愁,一次加料14桶,每桶100公斤,将近一吨半料,怎么从一楼返到二楼?只好减少产次了。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向许春芳做了汇报。他略一思索,嘴里硬邦邦的喊出了一个字“扛”,说着,带头干了起来,一个大桶料100公斤,又要上楼,扛不动,他就把一桶分成两桶,还是不轻松,只见他用力一周大桶上了肩,然后迈着坚实的脚步向二楼加料岗位走去。看着许春芳的背影,岗位操作工跟上了,班里其他同志跟上了,尽管累一些,生产任务却圆满完成了。

“许春芳带班干活儿让你放心”,车间主任这么对班里的工人说。“许春芳干活最讲认真,想唬弄那是没门儿”。有一次,他们班吸滤槽子洗料洗的慢,有的地方洗的好一点儿,有的地方没洗好,交班的时间又快到了,那个时候是按活计分,按分评先进、计奖金。岗位的同志说:“洗的差不多了,不然岗位分就跑到下班去了。”哪成想许春芳脸一沉,“不行,这么干活能合格吗?再洗。”到交班的时候,料是洗合格了,但分没有抢到手,班里的同志说,“跟许春芳干活儿,那是一流的质量,标准的活,谁想做点手脚,对付对付,那是眼里揉沙子,别想混过去。”这样的事数不胜数。有一次,分解锅内壁瓷砖渣子掉了,怎么捞也捞不上来,瓷砖渣子贴着压料管,影响压料速度,岗位上的工人急得团团转,捞不着、够不着真是没了辙。这时许春芳来了,他了解情况后,卸下电动机的皮带就要下锅,大伙儿急了,“班长,等等,锅里苯味儿这么大,下去要出事的。”许春芳却一扭头:“没事,我这体格三口两口呛不坏,再等就耽误产次了,到下班也得这么干,不能留给下班。”说着,蹩足一口气,下到锅里干了起来,捞净了锅里的碎渣子,钻出锅来脸憋得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跑到窗口推开窗子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险活儿,在许春芳面前总是化险为夷。1978年,新上的蒸馏锅每次压完料后,管里的存料吹不净,回流下来存在三通里,低于l60℃料就结晶了,一结晶就堵管,几乎是班班堵班班通。夏天天气热,通管时,锅上垫个麻袋也像站在火炉上,汗流浃背。车间摸索了两年,没有想出好办法,许春芳决心攻下这个难题。每到他带班,通管时他总是细心观察,分析原因,过了一段时间,看着拆来拆去弄得有些发弯的压料管,一个大胆而简单易行的办法形成了:如果把压料管改成“U”字形,最低处贴地走加保温,这样管里回流的料淌到“U”型管低处不会结晶,管不就通了吗。说干就干,车间立刻按着许春芳的建议进行改造。从那以后,困扰岗位两年多的堵管问题终于解决了。

许春芳当班长时不仅常干叫绝的活,他还能在巧干上动脑筋,在省字上做文章。不仅带好班,技术革新上也身手不凡。1980年检修时,他带班拆离析锅大轴,由于腐蚀严重,每年要换1—2次,每次更换时,都要把搅拌叶子打碎,把轴从设备入孔吊出来。如果不打碎,轴吊不出来。这种情况从1957年开车延续到1980年,许春芳接受过砸搅拌叶子的任务,完整无损的搅拌叶子被砸碎,他心疼坏了。心想,能不能不砸搅拌叶又拿出大轴。于是,他又筹划开了。在干活的时候,他细心揣摩,发现包住搅拌叶的玻璃丝和耐酸胶泥是能同搅拌叶、搅拌轴分开的。他小心地把耐酸胶泥一点点抠开,这时搅拌轴露出,试着把搅拌叶一点点向上打,打到露出轴键。当拿掉轴键时,搅拌叶就从搅拌轴上脱落了。车间有4台离析锅,每台锅里有3个搅拌叶,每年需更换1—2次。有个老师傅说,许春芳的办法,一年能省下十个、八个搅拌叶。1980年搅拌叶是1000元一个,现如今是3000元一个,一年能省下万八千元。15年过去了,这种办法延续至今,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

许春芳当班长,不仅是干活革新有绝活,带人管事也有拿手戏。车间有个小青年,纪律意识较差,班班不愿要。许春芳想,没有班更散逛了,青年人可塑性强,能管好。于是,他向车间申请:把这个散兵调到了班里,给自己加了活,工作时间盯住他。一个中班,这个小青年溜走了。他分析是跑到谁家看电视去了,骑上车,厂区附近,有电视的同事家走了三、四家,把看电视的散兵堵了个正着。苦口婆心讲道理,并有言在先,再犯纪律退回车间,这个小青年终于改好了。许春芳常常想,完成任务带好班是自己的责任,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他注意和班里的同志交心,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哪个同志家有事,他比自己家有事还着急。一个同志家的房子倒塌,厂里给了些材料修复,许春芳带领班里的壮劳力,下了夜班自带饭盒去干活,下中班睡一觉去干一气儿,连续干了四、五天终于修好了。这个同志一心无牵挂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带的班里有30多人,哪家有事,他都伸手相帮,换来了同志们对他工作的大力支持。退伍24年中,许春芳连续10年被评为优秀民兵,先后8年被厂、公司评为先进生产者,他带的班组先后7次被厂和公司评为模范班组。

(三)

得与失最能考验人。许春芳常讲:人活着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为名利所动,为家事分心,要立足本职,为党为人民多做贡献,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正是怀着这种人生的信念,许春芳在工资调整和职位变动等得与失考验面前,向党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许春芳1966年下乡,算工龄已有30年,然而他的工作待遇却比同期入厂的至少低77元,就连八十年代入厂的一些青工的工资也超过了他。这在一些人眼里是个不好理解的“谜”,可不少老一点的干部、职工不仅了解其中的原由,而且还能讲出一串串动人的故事。其中数许春芳三让工资的故事最为感人。第一次让工资,是1982年在11号车间。当时的80%涨工资,许春芳身为班长,又是车间调资评委成员,论资历、论贡献、论群众基础,别说80%涨工资,就是20%的人涨工资也拉不下他。对此许春芳自己也十分清楚。可又一想,自己大小也是个头,只有在工作上走在前头,在待遇上走在后头,才能让人佩服,才能带领大家一道干好工作。就这样,在研究涨工资的名单时,他主动把自已的名字划了下去。第二次让工资是1986年在厂调度室。那年,许春芳由于表现出色,工作突出,入了党。当时调度室有12人,按比例涨工资只有11人。按工龄、业绩、德才表现等方面衡量,给许春芳涨工资是板上钉钉的。可许春芳却想,调度室新来的调度员李岩泉家里也不宽裕,工资比较低。自己是名党员,应该在好事面前先想着群众。于是,他主动找到领导,把涨工资的指标让给了李岩泉。工资让出来,工作干上去。许春芳想的最多的是要尽快掌握调度业务。于是他整天揣着小本深入到基层,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走,一个岗位一个岗位的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记,别人需要三年,许春芳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熟练掌握了各车间工艺流程及主要岗位指标控制和异常情况的处理,达到了独立顶岗。第三次让工资是1989年,在厂安全科。这次涨工资的比例是60%,当时熟悉他的人都认为,许春芳应该争一争了,可他又说:“咱是党员,又是干部,争要争在工作上,争工资掉价”。由于名额有限,许多人都杷眼睛盯在工资上,为涨工资的事,领导们费了不少心思,还是不好平衡。许春芳又一次找到领导,把这次张工资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许春芳不仅在涨工资上主动谦让,而且对待职位也很淡泊。他对职位的理解,不在乎高低,只要对工作有利,重新下岗当工人也值得。1989年7月,染料厂实行机构改革,大量削减机关干部充实到生产一线。当时,许春芳在厂安全科任安全检查员,他以强烈的安全意识和高度的负责精神,做到常检查、常督促、常指导,尽管身患严重的腰疼病,有时捂着腰,他也坚持每天到重点部位查看一遍,消除了许多事故隐患,工作无可挑剔,就是机关裁员的数额再大,也轮不到他的头上。正当一些人托门子,找关系,千方百计找领导“活动”怎样留在机关的时侯,许春芳却出人意料地向科里打了辞职报告,向组织讲了掏心窝子的话:安全科在化工系统十分重要,我有腰疼病,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行动起来不如青年人利索,把身强力壮的留下来,我下去。科里的领导和同事都劝许春芳继续留下,可他却执意从机关下到了再生车间当起了事务长,负责车间的日常琐事。他当事务长,心想车间、情系工友,无论是车间还是哪个工友有什么大事小情,他都操持得明明白白,让人放心满意。有一次过春节车间搞福利,他负责到蔬莱市场批发回来一些新鲜菜,分给大家,每人一份把好的都拿走了,最后剩下一份质量较差的,他拿回家,被爱人数落一番,但许春芳的心里觉得挺踏实。

如果说一个干部从机关下到基层,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是,一个干部如果不犯错误,由干部降为工人,并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一现实,却并非人人都能承受得了的。许春芳就经历了这祥一次大的命运转折。1993年,厂里决定把再生车间与材料处合并,取消再生的干部编制。原来车间的干部没有了岗位,处于待业状态。当时,许春芳的思想斗争也很激烈,他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好一阵折腾,他有心想重新回到班组,可一想自己由一名倒班工人,一步步的好不容易走上了干部岗位,既没到杠,又没犯错误,说下就下,让别人怎么看?可转念又一想,现在企业改革阻力很大,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理应在这个关键时刻起个带头作用,思来想去,他终于下了决心。第二天一上班,他就找到厂里领导,坚决要求到金属回收班当一名回收工。尽管这次变动使他工资一下降了两档,可他毫不在意,毅然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事后许多人对许春芳说:“老许,你不犯傻吗?让你削职为民你就这么痛快地接受了,一没失职,二没违纪,凭啥呀?”就连与许春芳青梅竹马的爱人听说许春芳又当工人,对他也产生过怀疑。一天晚上,妻子关切地问道:“春芳,你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要不咋能让你去捡破烂?”许春芳说:“这你不懂,这叫干部能上能下,我犯不犯错误你还不知道?咱是党的人,就要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妻子又说:“你是有技术职称的人,87年就是助工,不求别的,现在干部职务没了,将来晋升中级职称机会也难得,再说你整天去收破烂,就不怕别人笑话吗?”许春芳又耐心地说服了妻子,继续干他的金属回收工作。他在带班回收中,坚持选材归类,遇到白钢和一些贵金属,哪怕是一疙瘩一块,也要砸下来,堆攒在一起卖个好价钱。两年来,他领着大伙仅回收金属就为厂里挣了100多万元。 许春芳在调度室工作时的老主任调到厂容管理处当处长后,有一次见到许春芳,想把他调到处里工作,被他婉言谢绝了。许春芳说:“我现在干得挺好,不在乎是不是干部,只要对厂子建设有利,当个回收工也一样光荣。”

(四)

许春芳嫉恶如仇,在他身上,体现了很强的正义感。多年来,只要他碰到不平事,总要挺身而出,主持公道。一次,许春芳到舒兰市红旗镇为厂里办事,返回途中,半路上来4个小流氓。他们一上车就一边嘴里骂骂咧咧,一边把前面座位上的几名老人和妇女从座位上揪了起来。当时,车上有人知道这是吉舒一线出名的几个地赖子,谁也不敢上前招惹。坐在后排的许春芳见此情景,腾地一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挤到前面,厉声责令他们把座位还回来。几名小流氓见许春芳孤身一人,毫不在乎,威胁地说:“你少管闲事,小心我给你放血”。面对流氓威胁,许春芳毫不畏惧,再次喝道,“你们不要在车上闹事,谁要闹事,我就对他不客气”。他一边说一边喊司机停车。4个流氓见许春芽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有些心虚。这时,车内乘客见有人出来主持正义,也纷纷谴责他们的无礼行为。见此情景,几个流氓只好乖乖地站了起来,把座位让了出来。

1995年3月,厂武装部派许春芳到龙潭区公安分局新安街道派出所任民兵治安巡逻队长,带领10名民兵协助公安干警维护街道社会治安。厂里派出的民兵来自不同单位,又是协助值勤,有的人比较散漫,不少人见怪不怪,可许春芳就是看不惯。他该说就说,不留情面。他又是火暴脾气,沾火就着:“咱出来代表染料厂,代表吉化,抹黑的事不能干!”时间一长,散漫的人在他面前真就乖了。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顶住班,他首先做到。即使他下了班,只要派出所有案子他总是到场。派出所主管治安的关所长说:“搞治安没规律,常常是连轴转,春芳是民兵队长,我转他就得转,几天不回家是经常事儿。来了案子或者遇上紧急情况,即使他已经睡下了,只要一个电话,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他总是召之即来。”民兵值勤分班倒,做为队长,许春芳经常是哪个班都到,至于派出所的一些杂务,作为民兵,干与不干,干多少无人强求。但许春芳不这样想,他把派出所当成自己的“家”,干“家”里活是不分份内份外的。看到派出所院里有个井,常年敞着口,他与车间联系,找来一块旧铁板不声不响地盖上。他说, “还是盖上好,夜间来了情况,跑出跑进安全些。”派出所门前地势低洼,一到雨天就积水的事儿也有年头了,不少人琢磨过但没有解决。许春芳到所里不多日子就设计了铁箅子和铁网解决了这个多年伤脑筋的问题。在所务建设会战中,数吊棚的活最艰苦,用马所长的话说“那些日子所里简直成了白灰场。那个呛劲儿,既使发给面罩还是看着民工干,不少人也不愿靠前。”“我去!”许春芳就是这个脾气,别人不愿干的他偏要揽过来。于是,在所务建设会战的半个多月里,他看着民工干,自己也跟着干,吊棚钉条子,呼呼的灰呛得他双眼通红。每天几乎都是晚上8点才到家。用所里大伙的话说,“许春芳那半个月身上的汗没干爽过。”派出所的同志都亲切地称他为“编外干警”。

1995年夏天,有几个外地人以安门镜为名,常常窜到一些居民家诈骗钱财,群众反映很大。所领导把抓捕这些罪犯的任务交给许春芳。他带领两名民兵一连在居民区潜伏20多个夜晚,终于将三名诈骗分子抓获。

1995年11月初,吉林市公安局部署在全市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打战役”。所里决定,抽调几名民兵配合干警进行夜间执勤巡逻。作为队长的许春芳本来应留在所里抓协调工作,可他觉得犯罪分子夜间作案的概率高,执勤危险性大,便把每个民兵的任务逐一做好分工,自己主动参加夜间执勤任务。在此之前,在市内有一伙犯罪分子多次进行抢劫、盗窃、杀人犯罪活动,气焰嚣张,手段残忍,行踪诡秘。常常是未等公安干警赶到现场,他们便已逃之夭夭。寻找蛛丝马迹,尽快打掉这个犯罪团伙,是公安部门明确的一个重点巡逻目标。

11月6日晚,又该许春芳当班。当日下午6点,他便把正患感冒发烧的儿子交给爱人照顾,自己早早地骑车赶到派出所。先替换看守罪犯的民兵回家吃饭,接着又与同组巡逻的民警石春轩、民兵于正友、宋臣一起研究夜晚巡逻路线。这天晚上,他们比往日更为认真仔细。一条街一条街地寻,一个胡同一个胡同地找,一栋楼一栋楼地查。7日凌晨2点50分,当4人行至吉林市第十六中学附近时,发现一辆三轮车满载一车东西由西向东移动。当时,由于天黑,加上没有路灯,看不清车上装的是什么东西。许春芳与石春轩一碰头,决定先抄到前面,在金华阁酒店有路灯的地方进行盘查。4人简单进行了分工,由于正友、宋臣在前面拦截,许春芳、石春轩在后面围堵。车子行至酒店门前,借着灯光,他们发现这一伙共3人,一人蹬车、两人徒步推车前进。车上大包小裹,还有彩电、录放机等贵重物品。早已等在车前面的于正友大声喝问:“干什么的?”对方回答,“搬家。”“半夜三更搬什么家?”一听这话,三名罪犯做贼心虚,撒腿就跑。已经接近车子的民兵宋臣当即上前,将骑在车上的罪犯林坤按倒在地,另一名罪犯李正林正回头往西跑,没想到许春芳迎面堵住去路。李正林见势不妙,连忙窜上马路牙子,企图夺路而逃。此时,许春芳明白遇上了罪犯,顿时忘了一切,他噌噌几步追了上去,一把揪住罪犯的后脖领子,猛地拽了回来。李正林感觉脖子仿佛被一把铁钳死死卡住,难以脱身,便狗急跳墙,顺手掏出自制左轮手枪,转身对准许春芳面部就是一枪,子弹从鼻尖打入,鲜血顿时喷涌而出。罪犯被抓获了,一个为害多时的黑社会持枪犯罪团伙被因此打掉了,可是民兵队长许春芳却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许春芳的牺牲犹如晴天霹雳,震动了新安街道,震动了龙潭区,震动了吉林市。就在他牺牲的当天和随后几天中,中共吉林市委副书记冯俊来、吉林市副市长萧荣、吉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文重瑞,以及吉林市政法委、吉林市公安局、吉化公司和龙潭区的领导就先后赶到他的家中进行慰问并参加他的追悼会;染料厂、吉化公司职工和各界纷纷捐款慰问家属,一些群众找到公安机关,强烈要求严惩凶手。许春芳的遗体火化那天,400多名公安干警,1000多名群众自发赶来为他送行。一位在市场摆摊的老太太流着泪说,“有春芳在,市场上坏人不敢起刺,我们卖货心里踏实,他是好人哪!”。一位农民闻讯从30多里外赶来,特地献上一个花圈。他说:今年夏天,他赶早市卖李子,常有人趁乱白吃、白拿,是春芳天天早上帮他照看车子、维护秩序。市委副书记冯俊来在参加追悼会时,高度评价许春芳,称赞他是“为人民而死,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一方安宁。”

11号车间工人们哽咽着说:“工作上他拼命干,谁家的活他都帮过,他这辈子真累呀!”

新安派出所的民警每天不知多少遍感慨地从春芳领着人铺平的院里走过。民警李耀华走到家门口就掉泪:“这门还是春芳给安的。”

浓情至爱深深烙印在他为之苦苦追求的事业上。

太多的记忆串起讲也讲不完的往事;

太多的怀念编织起沉沉的祭奠花篮告慰英灵。

许春芳没有辜负吉化这方哺育他的热土。

他的品格,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千万人的心头。

许春芳牺牲后,他的先进事迹在吉化公司及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吉化染料厂党委号召全厂党员、干部、民兵、职工向他学习。1995年12月,吉化公司党委命名许春芳为“优秀民兵干部”。1996年3月4日,吉林省军区授予许春芳“学雷锋标兵”称号。1996年4月,许春芳被吉林市政府、吉林军分区授予“模范民兵干部”称号,同月又被吉林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1996年7月,吉林省人民政府、省军区作出了关于授予许春芳“模范民兵干部”荣誉称号的决定,1997年9月,许春芳被吉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1996年10月,许春芳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常小飞、杨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