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党史书廊>  党史故事

刘 德 彪

2021-09-06

    

19151945

     刘德彪,1915年出生在江西省吉水县阜田区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第三军第一纵队营长、中央军委骑兵一团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营长、吉林省农安县委书记兼县长、吉林军区农安独立第八团政委、中共七大候补代表等职。

     刘德彪因家境贫寒,很小就到一家铁匠炉当徒工。19279月,刘德彪的家乡燃起秋收起义的革命烈火。年仅12岁的刘德彪勇敢地投身于秋收起义洪流,在革命运动中受到锻炼和教育,思想觉悟提高很快。1928年刘德彪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区苏维埃土地委员会土地部部长。19291月,刘德彪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赣西独立团任班长、排长,1930年任红军第三军第一纵队营长。1935年,刘德彪任中央军委骑兵一团政治部主任期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他率领所属部队担任前卫,19355月下旬,在强渡大渡河战斗中,刘德彪身负重伤,但他仍然坚持参加战斗。经过几次冲锋,与同志们一起胜利地渡过大渡河。

     抗日战争初期,刘德彪任八路军一一五师营长,参加了1937925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1938年他调任晋察冀军区团政委。1939年又调任晋察冀军区冀热察挺进军政治部副部长、代部长。这期间,刘德彪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勇猛作战,冲锋在前,战功卓著,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1941年春,任晋察冀军区冀热察挺进军民运部部长、平北支队第十三区队区队长。194212月,刘德彪调任晋察冀军区第十二军区第四十团骑兵大队政治委员,他与骑兵大队大队长李忠志、副大队长吴广义密切合作,团结战斗,使骑兵大队很快得到发展和壮大。部队政治素质提高,军事素质增强,装备也有很大改善,队伍发展到近300人,步、马枪人手一支,机枪4挺,还配有部分马刀。骑兵大队以龙(关)、赤(诚)地区的马营、松树堡和独石口一带为根据地,向坝上草原的沽源、张北、宝昌、崇礼等县敌人据点出击,打击敌人,拔除据点,摧毁敌伪政权,开辟新区,扩大根据地,为保卫人民政权做出了贡献。

     1943年春,根据抗日战争需要,骑兵大队编为龙崇赤支队,隶属平北军分区。为加强党政军统一领导,经上级决定,刘德彪于同年4月任中共龙(关)崇(礼)赤(诚)联合县委书记兼骑兵大队政治委员。当时的地方政府是“马上政府”,县委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开展武装斗争,地方和军队是“同吃一锅饭,共点一盏灯”,刘德彪和县委的其他主要领导经常和骑兵大队一起做地方工作,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遇到战事就一起参加战斗。

     刘德彪任县委书记和骑兵大队政委期间,率领骑兵大队与敌人进行战斗数十次,毙伤俘敌1000余人,缴获军马1000余匹,武器1000余件,还有许多粮食、子弹及其它物资。

     同年春,沽源之敌派兵到谷咀窑子建立了据点,对抗日根据地十分不利。刘德彪组织县委认真研究这一敌情,决定拔掉敌人据点。在县委统一领导下,骑兵大队与县大队密切配合,向敌人的据点发动了4次进攻。第一次因骑兵大队较弱,武器也差,子弹又少,没有攻下。第二次骑兵大队与县大队一起打,又没有攻下。第三次是封锁敌人水源,将日军围困了33夜。为了解围,日军逼着据点所在村子的群众到村外水井挑水,迫使第一、二骑兵大队停止攻击。为了不伤害群众,骑兵大队撤出来休整。在总结前三次失利的教训之后,刘德彪提出:“必须改变打法,谷咀子的后山最高,山头敌人有个炮楼,要攻下这个据点,首先要攻下这个炮楼”。按着刘德彪的意见,县委部署了第四次进攻方案。一天夜晚,骑兵大队偷袭了谷咀窑子后山头炮楼之敌。第二天谷咀窑子据点的敌人果然全部狼狈逃窜。这一胜利为后来我军攻打西辛营子日军据点,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3年春末,敌人分六路向龙崇赤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铁壁合围”。拉网式的大“扫荡”,使平北抗日根据地面临空前严重局面。敌人从丰宁、赤诚、龙关、张家口、崇礼、张北等据点出发,在张北、康保、二台子一带集中100多辆汽车,近万人兵力,以拉网式的包围,妄图把骑兵大队一举歼灭。为了粉碎敌人进攻,进而牵制敌人,刘德彪带领骑兵大队和县党政机关,由根据地中部北撤到坝头河庙山上,然后分散转移。以骑兵一连向东大南沟一带活动,骑兵二连向麻泥坝一带活动。在敌人兵力多于骑兵大队10余倍、武器装备大大优于骑兵大队的情况下,刘德彪勇敢地率领部队突出重围,回到根据地。在这次反“扫荡”中,骑兵大队虽遭到一定损失,但粉碎了敌人妄图消灭这一抗日根据地武装的阴谋,保住了根据地和有生力量。

     在这次反“扫荡”之后,骑兵大队在界墙一带驻扎。194354日下午,南窑子村情报员送来情报说,西辛营子和孤谷窑的敌人第二天要向清水河一带“扫荡”,南梁是必经之路。这里两边是山,中间为一条大沟直通崇礼县的清水河,是伏击敌人的理想地点。刘德彪与大队长李忠志等研究决定,在该地伏击敌人,并立即集中两个骑兵连,趁夜进入阵地,埋伏在沽源、崇礼交界处的大梁底两梁的山腰里,指挥所设在南山的土墩下。第二天中午,日军小岛指挥官和西辛营子伪警察署署长任成带部队从破堡子出发,进入骑兵伏击圈,被骑兵连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束手无策。日军小岛指挥官被其背后的伪军士兵击毙。战斗只进行30分钟,共毙伤敌30多人,俘虏30多人(内有警察署长),缴获机枪2挺,步枪60多支,手枪2支,战马60多匹和大量弹药。

     刘德彪不仅重视发展人民武装,加强军队建设,还非常重视军队同地方党政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龙崇赤联合县出现了党政军民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大好局面。

     当时赤诚、崇礼根据地人民群众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出草料、做军鞋、做衣服,保证了部队的后勤供应。在紧急关头,部队到哪里,党政干部就到哪里,一起了解敌情,一起与敌人作战,一起安全转移。为了巩固根据地,扩大游击区,开展新区,骑兵部队还不断深入坝上敌战区活动,只要敌人一出来,部队就迎头痛击,把敌人消灭在根据地以外。骑兵部队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鱼水关系,亲密无间,除了武器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以外,后勤供给全靠人民群众,特别是皮衣、毡鞋、棉衣等。有一次部队急需300副马掌,龙崇赤联合县委、县政府就从龙关城通过地下关系搞来马掌,及时送到部队。部队把缴获到的粮食、肉食、布匹等生活用品也分给乡亲们,军民共享胜利果实。

     刘德彪在平北战斗、工作近4年之久。1944年夏,党调他参加中共晋察冀分局高干会议,此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4月至6月,刘德彪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抗战胜利后,在美国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企图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取胜利果实,阴谋挑起内战。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从延安等各解放区紧急抽调2万名党政军干部和10万大军,昼夜兼程挺进东北。刘德彪就是这时期到吉林的。

     194511月,刘德彪奉命任中共农安县委书记兼县长,前往农安接收政权。当时,刚刚光复的农安形势十分复杂。国民党先后建立党务专员办事处和县党部,网罗日伪兵匪宪特,拼凑反动武装,组成治安维持会和公安局。此时的农安,土匪遍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县城和乡镇的武装全部掌握在伪警察手中,社会治安相当混乱,城乡陷于白色恐怖之中。刘德彪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毫不畏惧,勇敢地接受了任务,同臧居仁、颜柏青和刘细友等3名同志毅然奔赴农安。途经万宝山站(今开安镇),招收了10多名新兵,组成警卫班。到达农安后,首先和驻在火车站的苏联红军取得联系,由苏军用汽车将他们送到城内。

     面对农安的复杂局面,刘德彪采取了一系列的果断措施,接管了伪县政府、伪警务科及其所属的警察署;解散了地方治安维持会及其所属的公安局,组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安县民主政府。根据广大群众要求,将民愤极大的日伪汉奸、伪官吏叶柏青逮捕入狱。并召开群众大会,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民主政府的方针政策。接着,又召开了士绅、社会名流和各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要求他们响应民主政府号召,积极参加民主政权建设,使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迅速深入人心。据当时参加会议和曾在刘德彪身边工作的人回忆:刘德彪中等身材,圆脸,黑红面,大眼睛,遇事沉着老练,讲话声音宏亮,有条有理,人们接触他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

     在接收农安伪政权的第二天,东北中苏友好协会(当时设在长春市)组织部关部长派蒋玉德来农安,筹备成立东北中苏友好协会农安支部,刘德彪当即表示同意。几天以后,在县政府办公楼召开东北中苏友好协会农安支部成立大会,刘德彪在会上讲了话。会议选举刘德彪、蒋玉德、李景辉(教育界代表)、吴昶(青年代表)、郑晓山(学生代表)等5人为委员,刘德彪和蒋玉德分别担任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该支部成立后,立即刻制了公章,发放了会员证,并在办公室门前挂上了牌子。当时中苏友好协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除汗奸,他们把日伪8大汉奸名单报给苏联红军,由苏军把这些人抓捕关押起来。

     接收政权后,刘德彪即着手发展人民武装,成立吉林军区农安县保安大队,派臧居仁、颜柏青等人招收新兵300余人,编为农安县保安队(也称县大队),刘德彪兼政委,颜柏青任大队长。与此同时,又招收了一部分人充实公安队伍。由于保安队伍的扩大和政务日渐繁多,他深感缺乏领导力量,便向省工委省军区请求增派领导干部。125,省工委省军区派李明秋、刘忠和陈全生3名领导干部到农安工作。他们分为两路:李明秋和刘忠由中路到达农安;陈全生带领警卫员申廷祥走东路,当行至前岗乡时,被土匪“大爷”绺子包围在于家大院。刘德彪闻讯后,立即请驻农安苏军支援,并派臧居仁率领县保安队一个连配合苏联红军赶赴前岗乡,打败了土匪,救出了陈全生和申廷祥。新派来的3名干部到达农安后,李明秋任县委副书记兼保安队副政委,刘忠任保安队副队长,陈全生任保安队供给处主任。

     刘德彪和李明秋对当时农安的敌我斗争形势极为关注,他们认为:伏龙泉镇距农安县城100华里,与前郭、长岭县接壤,是农安西北重镇;农安东北靠山屯镇距县城120华里,南靠德惠县,东北临松花江,江北是老解放区扶余县,是能进能退、难攻易守的战略要地。因此决定首先接收伏龙泉镇,但遭到该镇伪地方维持会会长刘子廉、副会长张洪臣的拒绝,扣留了县保安大队长颜柏青,同去的部队也被缴了械。刘德彪得知后,迅速派人前去交涉,向他们讲明民主政府的政策,使刘、张放回了颜柏青,并如数归还了武器弹药。当时的靠山屯镇被投靠国民党的德惠警察大队500余人所盘踞。为解放这个镇,省军区根据刘德彪的报告,派军区独立大队(即黄海团),从农安出发开往靠山屯镇。129,刘德彪派臧居仁和刘忠率领县保安队两个连,配合省军区独立大队,一举歼灭伪警察大队全部,解放了农安东北边陲重镇靠山屯。

     根据省军区命令,12月上旬,县保安队改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吉林省军区农安独立第八团,下设三个营十个连。刘德彪兼政委,县公安局长臧居仁任团长。根据上级指示,刘德彪决定继续扩大部队,派颜柏青、马振元在县城西街姜家大车店招兵85人;派刘作新、梁树先、景家深、迟广玉等到外乡和县城招兵。先后共招兵640余人,进一步扩大了武装力量。经请示省军区同意,刘德彪于1213派臧居仁、刘细友率领3个连到怀德县老山头,领回重机枪11挺、轻机枪14挺,掷弹筒30具,手榴弹两箱,步、马枪400支,子弹16箱,充实了部队的武器弹药。为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刘德彪派刘细友带领部队到城西三宝乡进行军事训练。他亲自给警卫战士上政治课,一次的主题是“人民公敌蒋介石”,另一次讲“什么是新民主义”,使干部战士懂得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等许多革命道理。他还经常对身边的同志说:“八路军没有自己的枪杆子,就打不出人民的江山。我们要想为人民掌权,就必须掌握武装”。“我们的工作要保密,对任何人不能说。”他还亲自教战士唱“天上有个北斗星,地上有个毛泽东┄┄”等革命歌曲,使干部战士更加热爱共产党,更加热爱毛主席。

     农安独立第八团在组建过程中,由于情况复杂和发展过快,混进了部分坏人,他们中有日伪时期的官吏和特务,也有兵痞惯匪。这些人以三营营长邸文超、一营营长马长生和公安局军事股长张砚耕为核心,秘密设立据点,伺机发动反革命叛乱。

     19451226下午,刘德彪接到驻农安苏军的可靠情报,翌日拂晓国民党新一军500余人要来接收农安。他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决定,一方面做好战斗准备,一方面准备向靠山屯方面转移。会议结束后,立即动员了三、四十辆大车,装好武器弹药、粮食、服装等重要物资。转移工作一切就绪后,刘德彪又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进一步做思想动员和战斗部署。这个会刚一结束,马长生和张砚耕等就偷偷溜进监狱,与叶柏青进行密谋后,召开叛乱骨干分子会议,决定发动叛乱并规定了行动口号“得胜”。当晚9时许,驻县城西烧锅五连叛乱分子首先动手杀害了该连的指导员、共产党员申廷祥,然后连鸣两枪,发出叛乱信号。叛军听到枪声立即行动起来,分别从南面和东侧向县政府大楼围拢、攻击,刹时枪声四起。正在县政府大楼工作的刘德彪、李明秋等听到枪声,预感到部队内部发生叛乱,立即下令组织火力还击。刘德彪一面沉着指挥战斗,一面英勇地向叛军射击。战斗坚持了三四个小时,给叛军很大杀伤。但终因敌众我寡,情况越来越严重。刘德彪见此情景,当机立断,命令马上突围。他和李明秋、刘细友指挥警卫部队从二楼退到一楼,当冲到大楼外面时,叛乱军的罪恶子弹射中了刘德彪的胸部,他随即倒下,壮烈牺牲。县委副书记李明秋在突围时也英勇牺牲,副团长刘细友负伤后脱险。

     刘德彪牺牲时年仅30岁。他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农安解放后,为了纪念刘德彪,19492月,农安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县城的原西北街命名为“德彪街”;后又将农安镇的一所小学命名为“德彪小学”。

     如今在农安县烈士陵园里的第一排右起第一座墓室中,安葬着19451226与叛军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农安县第一任县长、中国共产党党员刘德彪同志的忠骨。每逢清明节都有成群结队的机关干部、少先队员、共青团员、青年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缅怀这位深受农安人民崇敬的革命先烈。

(于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