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党史研究>  综合研究

砥砺奋进九十载 励精图强著华章——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的90年

2021-08-30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的90年。90年来,党领导吉林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回眸中国共产党领导吉林人民走过的90年,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征程,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力量。

党领导吉林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上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屈不挠、浴血奋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运动的科学理论随着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在吉林大地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开辟东北地区党的工作十分重视,多次派党员来吉林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以马骏、楚图南、恽代贤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先后来到吉林,他们组织广大民众,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为我省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吉林各地的党组织也相继建立并发展起来,1926年10月,党在吉林省第一个支部——中共长春支部建立。1930年5月,东北地区最早的人民革命政权——延边和龙县药水洞苏维埃政府建立。从此,吉林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吉林各族人民阶级觉悟不断提高,民族意识日益增强,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热潮中,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和奉系军阀的黑暗统治。从声援五卅运动到拒日临江设领斗争,从反日筑路运动到“红五月斗争”,从“八一暴动”到万宝山事件的反日斗争,充分反映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省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吉林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团结和带领全省各阶级、各阶层爱国民众,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特别是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及其前身抗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的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伪的反动统治,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吉林大地的抗日烽火,经历了风起云涌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以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魏拯民、王德泰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领导和指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与数十倍、数百倍于己的日本侵略军殊死搏斗,英勇杀敌,流血牺牲,有力地钳制了日军兵力入关,积极配合全国抗战,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吉林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随之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挺进东北,广泛建立全东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民主政权,从而粉碎了国民党独占东北的图谋。中共中央派陈云、陶铸、林枫等领导同志来到吉林,领导吉林各级党组织深入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各种形式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吉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工农业生产,发展工商业,支援前线。与此同时,进行土地改革,大力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有利地配合和支援了主力部队的正面作战,取得了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和四平战役、解放长春战役的伟大胜利,从而迎来吉林全境解放。东北全境解放后,几十万吉林英雄儿女随军入关作战,转战于长城到海南岛之间的各个战场,英勇杀敌,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党领导吉林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励精图治、艰辛探索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省经济千疮百孔,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中共吉林省委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从1949年到1952年底,经过全省人民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获得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实现了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地处抗美援朝前沿的吉林人民,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在省委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抗美援朝运动,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与“三反”、“五反”运动,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民主政权,保证了经济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础上,中共吉林省委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要求,从1953年开始,转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全面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到1956年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吉林已经确立起来,这是吉林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从1953年起,吉林省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时期,吉林省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地区之一,全国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在吉林省就有12项。为保证重点工程建设,中共吉林省委抽调大批得力干部参加工程建设,并从各个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参加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广大工人发扬连续作战、奋不顾身的精神保证了重点工程的如期完工。1956年10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之后,我国第一个化学工业基地吉林化学公司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也相继完成了建厂任务。这些重点工程的建成和投产对加速吉林省的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作用,在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也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八大之后,党领导吉林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以中共吉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为历史起点,遵照党的八大路线和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精神,在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也曾走过一些弯路,遭受过一些挫折,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等,都曾给吉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尽管如此,吉林省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把发展工农业生产作为工作中心,把贯彻上级指示、学习外地经验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倾向,不仅减小了影响和损失,还使吉林的经济社会在曲折中得以发展。从1961年到1965年,经过五年国民经济调整和全省上下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工农业生产水平达到和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农、轻、重比例关系趋于协调,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恢复和改善,科教文卫事业也出现了喜人的局面。

但由于“左”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文化大革命”爆发。在这个时期,吉林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努力抵制“左”的错误,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抗争,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果断地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但“左”的思想仍然在延续,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开始从根本上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结束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

1949—1978年的这29年中,吉林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励精图治、艰辛探索,虽然经历了重大曲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建起了包括汽车、化工为主体的实力雄厚的重工业基地;教育事业和以光学、应用化学为龙头的科研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也取得重要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当代吉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领导吉林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锐意进取、改革创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前两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尚未彻底清除,“两个凡是”的方针禁锢着人们的头脑。1978年9月16日,邓小平来吉林视察时,在听取省委常委工作汇报后强调要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的讲话有力地推动了吉林人民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深入展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迅速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后,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的指引下,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起点,开始了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全面地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了吉林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普及,充分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农村涌现出大量的专业户、重点户,新的合作经济逐步发展起来,省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关于发展农业专业户若干问题的规定》,确定了扶持专业户发展,保护专业户合法权益的具体措施和政策,推动了农村新型经济联合体的发展。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为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支撑。

吉林省借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把承包责任制引入城市,紧紧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由国有国营工厂制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承包制,再到以产权制度为核心、有限责任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创新之路,根据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要求,吉林省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对税收体制、金融体制、物价体制等也进行了配套改革,使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党的十四大以后,省委带领全省人民积极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进程,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改革继续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大力推进科教兴省战略。领导全省人民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成功战胜1998年松花江特大洪涝灾害。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给吉林省加快发展赢得了新的机遇。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速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进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了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工作。同时,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和人才兴业”四大战略,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国有企业改制取得重大突破,816家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工作,为全面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奠定了重要基础。2007年,全年重点完成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制定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大幅度提升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实施“扩权强县”改革,县域经济活力增强。

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吉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科学谋划、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经济企稳向好态势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省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奋斗,吉林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济建设成就辉煌。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16.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577亿元,增长517倍;地方级财政收入由1949年的3.5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02.4亿元,增长168倍;全社会规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49年的13.6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621.77亿元,增长702倍;粮食产量2010年达到568.5亿斤,创下历史新高;城乡人民收入大幅提高。

科技战线贡献卓著。在光学、电子、物理、化学、国防等科研领域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后,经过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全省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综合科技发展水平居全国第11位。截止2008年,全省已拥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全国著名高等学府,在高等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领域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高层次人才。2010年,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9个,普通高校56所,在校生由1949年的3700人增加到54.44万人。

文化战线业绩骄人。在电影、考古、电视、出版、曲艺、动漫等方面获得了大量一流奖项,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做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全省拥有群众文化机构1066个。多个项目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卫生事业兴旺发达。医疗人才辈出,医学科研和医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培养出大量医学教育和临床治疗人才,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端医科人才。2010年,全省有卫生技术人员17.0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07万人。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医疗床位由1949年的2000张增加到2010年的10.65万张。全省有1252.54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8%。

人民生活今非昔比。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多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7万元。农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81.65元增加到2010年的6237.44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3.1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2.89平方米;城乡居民存款由1978年的5.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203.16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们向即将到来的党的90周年华诞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回顾历史既是为了铭记党领导吉林人民奋斗90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也是为了以史为鉴,激励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

党在吉林的90年,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吉林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党带领吉林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为当代吉林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党带领吉林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吉林科学发展、全面振兴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发展动力。目前,吉林正处于加快发展、快速崛起的大好时期,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全省上下要进一步发扬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我省改革开放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推进理论创新,促进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

党在吉林的90年,是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90年。党在吉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重视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上世纪20年代长春支部成立时。只有5名党员,在革命斗争中,党组织逐步发展为十余个支部,数十名党员。到抗日战争初期,在吉林省的党组织经过发展,有800多名党员,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到建国前夕,全省党员近5万人,城乡基层党支部发展到3451个。各级党组织坚持对党员进行时事教育、阶级教育、党纲党章和党史教育,以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全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更加重视党员干部的培养和教育。既注重教育培训,更注重实践锻炼,使各级干部不断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全省各级党委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供坚强保证。

党在吉林的90年,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党心民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90年。在14年抗战中,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转战吉林大地,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援和密切配合,是抗联部队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根基和力量源泉;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吉林人民提供了雄厚的人力、物力保障,参军参战,支援生产,为全国解放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全省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尽心竭力开创吉林省多项工作的新局面。在吉林历次抗洪抢险中,全省党政军群齐心协力,以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可歌可泣的拼搏精神展现出的伟大抗洪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各级党组织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能够应对各种风险考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对党忠诚,对人民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责任的高尚品质。

党在吉林的90年,是一代又一代党的优秀儿女在白山松水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吉林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90年。吉林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每一个时期都涌现一大批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折射着那个时代最闪亮的光芒。陈云、彭真、林枫、陶铸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吉林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杨靖宇、魏拯民、王德泰、李红光、陈翰章等革命先烈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组织、各条战线的共产党员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勤奋工作,涌现出数不清的英雄模范人物。从“不朽的人”王景洲到“三口大锅闹革命”的刘声,从“雷锋式的好战士”刘英俊到“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典范”蒋筑英,从长春东站十委“小巷总理”谭竹青到“英雄无畏的人民卫士”芮志江等等,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绽放人生的光彩。实践证明,这些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重大历史关头,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巨大功绩,谱写了党团结带领吉林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英雄赞歌。

在党的领导下,吉林人民走过了90年的辉煌历程。历史启示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开创吉林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全省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吉林人民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

伟大的目标引领着我们,伟大的事业召唤着我们。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每一位党员肩负的使命伟大而光荣,让我们展现出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焕发出更加旺盛的创造热情,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不断描绘吉林振兴发展的壮丽图景!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