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党史研究>  资政研究

吉林农村巨变的经验与科教兴农战略的对策

2021-08-30

科教兴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省是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在粮食人均产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和玉米出口等方面均排全国前列。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时代迈入什么时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不能改变。科教兴农战略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对振兴吉林和发展吉林具有最直接的推动作用,是实现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一、吉林省农村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邓小平指出,总结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一心一意搞四化,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又指出,研究党的历史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邓小平这一思想观点,对于我们探讨历史与发展特别是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变革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改革前,吉林省农村同全国农村一样,经历了20多年的农业集体化的单一模式。土改以后,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1962年发展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压制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致使农村经济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但没有改变这种局面,反而造成生产力的更大破坏,结果造成农村经济的低水平运行。从1956年到1976年的20年间,全省农民人均产粮由544.8公斤下降到517.1公斤,下降5%;人均农业产值按可比口径计算,由140.2元仅仅上升到168.6元,农民人均收入由46.4元增加到68.3元,平均每年只增加1元钱。尽管在粉碎“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中,党在农村比较有效的经济政策逐步开始落实,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局面。

改革已成为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农村改革的春风开始席卷吉林大地。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实现了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农村主要经营单位逐渐由原有的队为基础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济形式,涌现出大量的专业户、重点户、专业屯、专业村。全省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多方位的改革,主要内容有:政社合一改为党政分开、政社分开;片面“以粮为纲”改为在发展粮食基础上调整种植比例,多种经营,发展二、三产业;改革统一派购制度,扩大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变原有供销制为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并逐渐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金融体制上由原来官办改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跨地区、跨行业、民间自由借贷、集资入股、建立合作基金等;乡镇企业推行承包、租赁,摆脱乡镇政府依托,实行两权分离;林业从扩大自主权到实行定自留山、责任山、义务山,完善承包制等;农业机械化方面,鼓励农民购买农机搞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建立监管机构等;农村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中坚,以成人教育为纽带,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为“科教兴农”打下基础;计划生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一直作为抓住不放的基本国策和精神动力,实行计划生育“三结合”、精神文明实行“创建文化村镇”“创优评先,十星级文明户”“送文艺和文化下乡工程”“乡规民约工程”等等。

改革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粮食调出量、粮食人均占有量、玉米出口量、粮食商品率,多年居全国之首;二是牧业到1995年止,平均总产值增长速度居全国第四位;三是多种经营大发展,人参业、鹿业、甜菜、果树业、林蛙业、食用菌业,以及灵芝、养蚕、经济动物等方面,均有成倍和数倍的增长;四是农机事业发展迅猛,净农机总动力改革15年增长率29.7万千瓦,相当于32年前年增长率的4.4倍;五是乡镇企业一直持续稳步发展,特别是1987年,全省乡镇企业产值、收入、利润、税金的增长幅度均列全国第一;六是林业被国家授予“实现荒山造林绿化规划省”光荣称号和“森林防火先进省”为全国乃至人类在自然保护领域做出了贡献;七是在农村教育方面,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本扫除文盲的目标;八是计划生育工作被国家连续十年评为一类省,综合节育率1.6亿,达到先进水平。

二、农村改革巨变的基本经验

第一,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政策符合吉林省农村的实际,对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决定性推动作用。实践证明,没有党的富民政策,就没有今天的农村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吉林农村的巨变。党和国家制定的农村政策,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农民的心愿,得到农民的拥护支持。因此,巨大的精神力量转变为丰硕的物质成果。

第二,有一个懂政策、懂科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特别能战斗的领导班子。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各级领导班子,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时刻注意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特别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信得过的好党员、好领导,没有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不可能把党的富民政策贯彻到底,就不可能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农村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第三,省委省政府充分结合本省省情,重视和发展本省农业优势,始终把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首位,集中力量办农业,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各行各业支持农业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共识,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最佳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工作环境和市场环境,真正体现了农业大省的吉林特色,使吉林省农业在全国乃至国际都有其知名度和一席之地。

第四,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的效能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科学选种、科学配方、科学施肥、科学管理,成为农作物发展的系统工程。广大干部群众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取得了共识,尊重、学习、掌握、运用科学技术,成为干部群众发展农业、创新农业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已经在吉林农村逐渐成为发展大农业的决定性因素。

第五,发展农业必须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同时,创造必要的软环境。一是投向优良种子、优质化肥、实用设备;二是投向农民学习科学技术,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科技;三是政策上实行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特别是使农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承受市场风险能力。

第六,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是吉林发生巨变的根本保证。吉林省党组织在农村党建工作中,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强化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注意发挥党员在发展经济中的先锋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创办县党校,乡镇、村党员活动室、党员活动之家四级网络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创先争优”“为实现共同富裕铺路”等活动,搞好民主评议和整顿后进村干部,坚持农村基层党的建设联系点制度等等,创造出一系列党建工作新方法、新措施,使党员成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模范。

三、新世纪科教兴农战略的思考与对策

吉林农村改革20年的今天,正值世纪之交。在农村巨变面前,如何发展?怎样发展?虽然已经确定了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但如何贯彻和实现这一战略,是摆在吉林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重新认识和系统分析农村省情

第一,认真研究农村资源的分布与科学开发。重点是:了解资源的分布,资源的质量,资源的价值,资源与利用,资源与环境,资源与开发,资源与市场。第二,重新认识农村社会的构成与生产方式。重点是:产品结构,文化结构,人口结构,市场结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经济组织,管理机制,资金状况,人员素质。第三,正确认识农村改革的成就与新的问题。重点是:成就种类,成就标准,成就质量,成就时空;农村市场问题,信息管理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农村规划问题,资金投入问题。第四,对现有农村开发项目的再认识。

(二)解放思想和科教兴农基本思路

第一,提高领导素质,促进科学决策。重点是:领导干部思维方式动态立体化,行为标准规范系统化,决策过程科学智能化。第二,跟踪市场信息,强化信息管理。重点是:建立省内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国内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国际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培养信息管理人才。第三,积极开发项目,科学论证投入。第四,培养高素质农村管理人才。重点是:不论资排辈,重学科、重能力、重素质、重实践、重创新。

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领导干部思想方面,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正视差距,落实措施。解放思想,重点是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认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作目标、工作方式、工作环境、工作效率,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工作任务的责任感,对承担重任的使命感,对竞争环境的危机感,特别是强化领导干部勤政为民,奋力拼搏的创业精神和科学决策、穷追不舍的创新能力,走农村经济工业化之路。

(三)实现科教兴农战略的具体对策

在农村发展规划方面,要树立跳跃式的观念来制定规划。一是用知识经济观念调整、研究、制定和修改规划;二是以科教兴农战略思想和目标指导落实规划;三是组织力量指导、监督各级政府农村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四是依靠信息市场变化主动调整规划。其核心问题是在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上下功夫,特别是走高科技农业发展之路,实现县域经济的重点突破,早日实现农村经济的工业化。

在农村信息化管理方面,要树立信息是企业生命的观念。一是认清农业生产是以市场为导向;二是认清市场导向是以信息为标志;三是懂得信息科学是以管理为重点;四是理解信息管理是以人才为根本。重点是:建立高效可行的农村信息网络,强化管理,推动农村社会信息化建设。

在农业生产机械化方面,要树立机械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观念。一是农业生产工具机械化向增加高科技含量方面发展;二是农业机械化要向国内外市场化发展;三是农机市场管理必须强化信息管理;四是农业生产手段必须是机械化与现代化紧密相结合。

在农村教育方面,要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一是强化教师队伍素质的培养,不断造就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三是选择为农村直接服务的职业方向,既符合农村实际,又使学生学懂弄通;四是有条件的地方应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文化层次和自学、自研能力;四是加大对农业有前途有发展的中专或高等院校必要的投入,培养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农业高科技人才;五是培养教师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并把这种思维和意识运用于学习与实践中去。

面对21世纪,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广大农村各级领导班子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取决于广大农民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和奋斗意识。只要全省农村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解放思想,科学创新,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吉林农村经济就能够振兴,吉林省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